2.建立管理与技术创新体系
(1)建立技术创新决策与管理系统。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分,是技术创新体系的灵魂。为保证技术创新决策的科学性与权威性,海信建立了一个由决策层、决策咨询层和管理执行层构成的技术创新决策与管理系统。决策层就是由集团经理班子成员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的技术委员会,负责重大技术创新问题的决策、指导与检查监督,如集团的技术创新规划、研发计划、重点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和重大研究开发课题和有关经费预算等。决策咨询层是从山大、青大、西安交大等高校和有关研究开发机构聘请部分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技术创新的决策咨询及重大项目的评估等。管理执行层由集团技术质量推进部、技术中心及各子公司的总工程师、技术管理职能部门组成,负责技术创新的日常管理工作。这个系统从组织与管理体制上保证了技术创新的高效有序运行
(2)构建面向市场的研究开发系统。海信技术中心是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辐射源与技术供给中心,是集团公司生存、发展与市场开拓的主力军,强化技术中心创新主体的作用及其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海信对技术中心采取了许多特殊政策:①每年根据企业发展需要确定课题项目和管理方式,并根据持续课题和新开课题确定投入的费用,由各子公司和集团公司拨付款项,保证开发费用的支出。②有意识的让技术中心成为集团新技术与产品的孵化器。当涉足一个新产业,均先在技术中心成立研究所,技术、人才成熟后,再裂变出公司。如海信的计算机公司、软件公司、空调公司均是如此。这种种树不栽树的产业拓展思路保证了海信新兴产业深厚的技术底蕴与发展前景。③使技术中心成为集团的“特区”,努力培植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技术人才成长的小环境。另外,对外开放,厂开产学研合作渠道,也在很大程度上完善和补充了研究开发系统的建设。
(3)市场拉动与目标拉动机制。这一机制就是将技术创新定位集团的事业发展与市场拓展,使每一个技术创新项目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以目标拉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且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强化技术创新市场效益标准,缩短与市场的距离,海信还在技术中心内部设立了市场部,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及获取商业利润为目标,不断去寻找市场空间,去创造新的市场卖点。
(4)动态管理与风险约束机制。在研究开发、技术创新项目管理上,注重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一方面,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需要协调处理的问题,技术质量推进部协同有关部门及时作出处理;另一方面,密切关注有关技术领城的成果及其法律状态,对于他人已经取得成果并申请专利的,及时进行调整,以免导致更大的风险。项目实施过程中,由技术质量推进部定期对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评估与检壹。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纠正存在的问题,提高研发的效益。实际工作中,海信允许有30%左右的项目下马或失败,以鼓励创新。
(5)引进、联合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机制。和大多数国内同行一样,海信在草创初期,也是靠走出去实施技术“拿来主义”,即靠引进拄术起家。但在引进世界一流技术的同时,海信注重联合创新,先后战略性地与英特尔、东芝、飞利浦等外国知名跨国公司和国内10多所大学、研究开发机构建立了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如分别在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美国的硅谷等地设立了拄不分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等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几年来,海信酌技术引进与创新费用之比达到了1:5,部分项目达到了1;15,大大增强了自身技术的造血机能。
3.培养管理与技术创新人才
市场竞争说到底呈人才的竞争,企业经营管理说到底是一十人才司题,高科科技企业的关键在于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使优秀高科拄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海信对人才司题倾注了极大的关注,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办法。
海信对人才培养有自己的认识,认为“企业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竞争的取胜是人才的取胜;公司的事业追求与个人的事业追求要统一,要让每个人在为公司工作的同时使其自己的‘梦想’成真;企业与职工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要让大学对公司的成败盈亏有切实感受,企业是职工的,愿意全力以赴。企业追求的人才是一个人才群而不是“一个或几个”。依据这种认识,多年来,海信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形成了一套“敬人、求人、育人、晋人、留人”的“五人”豹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即一切工作(包括工作标准、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都要落实到这,五人上。
自90年代初,海信便开始通过人才市场和全国一些重点大学大量招收大学生和技术人才。自1992年至今,每年都接收200多名大学生。今天,海信已拥有本科以上学历人员2000余名,其中博士(后)有近40人、硕士研究生有100多名,这些人才为海信的发展和腾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海信,人才是第一资本已成为一种默契与共识。
海信不仅大量引进人才,还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海信从单一牛产电视机的中小企业,发展到今天成为能生产家电、通讯和信息等产品,拥有19家国内子公司、5家海外子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所需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绝大部分呈内部培养的。在人才培养方面,海信同山东大学、青岛海洋大学签订了长期培养合同,每年抽调一部分管理人员去学习培训。还刚晾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开办硕土生班,首批经过严格挑选的30多名科研人员已经修完一半硕士学位课程。另外,每年还安排一部分科研人员出国进修。根据海信发展的需要,又正式成立了海信学院,对公司所需各类人才进行定期培训,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并且面向21世纪,对管理、科技岗位的人才进行长期跟踪培养,为海信事业培养大量具有超前意识、创新意识的潜在人才。
为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将企业与员工的雇主与雇员关系转变为,合伙人”关系。在海信,“企业是职工的”不仅是一种文化导向和宣传,而且通过一些具体措施,让职工感悟到“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同时,充分用奸分配杠杆,激励留住人才。例如,公司采取一种短期“股票·方式,来代替资金的做法,增强对第二年员工工作的激励和员工的实际利益。在技术中心,海信不仅在课题研究上实行“竞争上岗,课题承包”,还实行“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和“个人收入与产品效益挂钩”等一系列激励政策,学术带头人实行年薪制并在住房等其他福利方面享有特殊待遇。对确有技术专长和管理专长的专家,给予公司股份,使他们成为公司股东,这样使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与公司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大胆起用年轻人,打破“论资排辈”现象,对确有成绩的年轻技术人员给予破格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等待遇。正是依靠这种机制,多年来,凡是由“海信”接收的人才,没有一个离去,因为都感觉“有了用武之地”,并且激发了员工的创造力,成为海信成功发展的最好保证。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