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集团是以海信集团公司为投资母体,以资产及“海信”品牌为纽带组建的集科、王、商、贸为一体的大型国有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其前身是青岛电视机厂。改革开放以来,海信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有效运用资本运营,创造了经济规模与规模经济持续、稳健地同步增长。目前,海信集团的净资产达到了18亿元。1998年,在国家电子100强企业中排名第7名。集团现有员工8000多名在国内外拥有5个全资子公司、19个控股子公司及若千个参股子公司,涉足足家电、信息、通讯、商业、房地产等行业,成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山东省最大的专业电子信息企业集团。
在管理与技术创新上,海信投入了较大的人力与财力,1993年以来,海信先后投入了7亿元的技改费、3亿元的研发费,建立了国内一流的电子兼容、消声室、电波暗室、CAD工作站等现代化实验设施,培养、进了包括40多名博土、200多名硕土在内的大批高层次人才,分别在西安北京、美国等地设立了技术分中心或工作站。
至1998年,海信的技术中心已有12个研究所,400多名科技开发人员(其中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10多人,享受国家津贴的l0多人),承担了4项国家技术创新重点计划项目,成为国内承担此类项目较多的企业。1998年,海信共推出并鉴定新品111项,新品推出酌速度达到每周2个。
1998年,虽然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尽人意,海信仍以提高科技含量为目标,果断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步伐。同时,通过成立海信技术学院设立博土后流动工作站、新上软件公司等一系列措施,由融资向融智转变由资本驱动转向知识驱动。1998年,海信的产值为109亿元,销售收入82.3亿元,利润为2.8亿元,总资产为48亿元,净资产为18亿元,1998年主要产品中彩色电视机生产150万台,空调生产34万台,计算机生产12.57万台。
海信集团总裁周厚健执掌海信帅印时年仅35岁,当时有些人认为“太年轻”了,似有明显的言外之意。今天的周厚健依然很年轻,然而再不会有人认为“太年轻”了。周厚健率领海信创造的一系列令人炫目的业绩实在是说明了很多深刻的道理。与很多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相比,周厚健的确很年轻,正因为年轻,才会更有闯劲,才会更有管理与技术创新意识,才会想得更长远,才会有更深长的使命感,与周厚健交谈,使人感到他是一位具有知识素养和创新精神的新型企业家。
1.实施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
针对世界和中国电子信息及家电产品的发展趋势,海信集团确立了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以世界最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为发展方向,以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快速低成本扩张为主要手段,实施大公司战略和名牌战略,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为实现这一发展战略,海信集团首先巩固和提高了彩电生产的地位。海信停止了对模拟彩电的投入,集中精力和财力研究和开发面向21世纪的数字化、网络化、高清晰度的彩电产品。
实现这一战略的另一重要决策就是挺进PC制造业和通讯制造业,实现家电、计算机和通讯三业并举。1996年6月,海信投资建立了计算机公司和海信光学通讯公司,1997年,又建立了国内最大的变频空调生产基地。为促进集团Pc业的发展,1998年3月,海信又组建了软件技术公司并兴建信息产业园,把技术含量高的信息产业作为主体产业加快发展,大幅度提高集团经济结构中的技术含量,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基本完成了面向2]世纪的产业结构和技术层次的升级。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