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的槛
对张茵和玖龙来说,IPO是个门槛。
2006年3月完成的IPO,令玖龙纸业一举融得38亿港元,张茵也因此以其时270亿元人民币的身家登上胡润百富榜首位。但是,对创业21年一直闷声发财的张茵来说,IPO对她商业智慧的挑战、对玖龙公司治理和管理升级带来的挑战,一直延续至今,两年都没消化完。
2000年,玖龙纸业二号及三号造纸机相继在东莞投产,成为百万吨级包装纸板生产龙头企业。大举扩张中张茵也动过上市念头,只是愿望并不强烈,一方面资金链不太紧,另一个原因据她说她担心上市后把自己全部贡献给企业也不够,从此再不能过一个正常女人的生活,而做私人公司的话,她还有退回家庭、保留个人生活的余地。
此后,她遇到了后来成为瑞银投行中国区主席的蔡洪平。蔡洪平和之前上门来找她的投行家都不一样,别人都来劝她上市,蔡却劝她先不要上市。张茵奇怪:“他干吗来了?”蔡的建议是此时上市等于“卖青苗”,玖龙成长很快,但概念还不丰富。他教张茵如何给投资者讲一分钟故事,“第一句话是,中国制造业正在崛起;第二句话,中国制造业集中在轻工业行业里面;第三句话,这些出口主要集中在两个基地:长三角和珠三角;第四句话,中国企业出口的不是波音飞机也不是软件,都是需要箱子包装的。如果你是投资者,我跟你说,有这么一家公司拥有上面两个基地,伴随着中国出口量每年30%的增长给企业提供包装盒子的原材料,这就是玖龙纸业,你买不买?”蔡对《中国企业家》回忆。
要让这个故事圆满,玖龙需要放另一条腿在长三角。蔡跟张茵说,大家都知道东莞那个地方污染很厉害,什么乱七八糟的制造加工厂都在那儿,都是港、台资的草根企业建的,这对你形象也不好,你一定要去长三角。当时张茵已有意在江苏投资建厂,蔡洪平说你加速建,建完以后我再帮你上市。从2000年至2002年间,玖龙在太仓和东莞又共购入3800亩土地,“2000年前后如此大规模拿地的造纸企业绝无仅有。”张茵说。2003年太仓基地投产,规模几近再造一个东莞玖龙。不过2004、2005财年玖龙总资产负债率均已高达79.5%,2005财年末玖龙的流动资产比流动负债少20亿元,上市融资迫在眉睫。
2006年3月3日,经7个月准备,玖龙纸业在香港成功上市。上市前玖龙没有引入私募,投行跟她建议过,但被张茵否决了,她觉得那没有必要,“我企业的潜力很大,为什么要私募?这么些年我就是靠我自己的资本和银行走过来的,上市晚一点上也行,我又不是等着靠一笔钱进来救活。”IPO后,张氏家族控制了玖龙纸业75%的股权。
玖龙纸业从此暴露在公众视野中,它与美国中南有限公司的关联交易十分突出。中南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废纸贸易商,为张茵和她丈夫刘名中全资拥有。该公司的废纸运到中国后,一部分在港口就被抢购一空,另有相当数量直接投放到玖龙纸业中进行加工,事实上,通过中南公司获得稳定廉价的原料供应是玖龙的一大竞争力。2004、2005年,玖龙集团的造纸原料分别有80%和78.9%来自中南。玖龙纸业上市后,尝试逐渐减少对中南的依赖,但目前仍占50%左右,张茵曾明确表示不会将中南纳入玖龙,原因是担心影响中南与其它造纸厂的正常业务。
上市加速了玖龙产能的扩充步伐。根据玖龙方面提供的数字,2008年玖龙设计产量将达到775万吨,到2009年会达1065万吨,如果国际上没有重大并购,它将成为全球最大包装纸生产商。张茵说:“我的布局基本到了一个段落,广东、江苏、重庆、天津,通过这几个基地,中国重要的地区玖龙已能全部辐射到。2010年中国市场基本上就会做到供需平衡,而我跟竞争对手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是多品种,它们都是单一品种。”
“在亚洲市场,玖龙的工厂建好了,上游资源控制了,客户也掌握了,地位已经形成了,未来铁定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后来者不会有什么优势。”玖龙纸业太仓有限公司第一副总经理褚新启对《中国企业家》说。
然而包装纸行业的转折期也到来了,张茵把2007年中期业绩不佳归因于各项成本快速上升,特别是由于原料成本增加,公司整体毛利率由26%下降至23.6%,这也是全行业面临的困境。迅速向下游转嫁成本看来是解决之道,但摩根大通在5月初发布报告指出,占玖龙纸业盈利约60%的内地南方市场,预期将呈现制造业增长放缓。同时玖龙纸业近期每股盈利增长呈现缓慢态势,加上硬纸板市场开始出现供过于求,公司利润可能会受影响,此报告一出玖龙纸业应声下跌9.05%.张茵对此的回应是,“如果市场慢下来玖龙不会急于扩张,我也会慢一点,绝对不能快过市场需求。”
“目前造纸行业的调整阶段可能需要一年或者两年的时间,通过需求的自然增长才能消化掉目前这些产能,达到供需平衡后,企业方可通过涨价来提高自己的利润空间。”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王峰说,“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玖龙也有责任,目前太仓还在新建2条生产线,将会造成更大的产能过剩,当然也不排除玖龙的战略选择,故意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挤压一些小厂的生存空间,最后成为行业的整合者。
这是张茵放手一搏的时刻,她牢牢盯住原料、机器、市场和竞争对手,她说她也觉察到了上市后,特别是在快速扩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管理漏洞,她曾经要求管理层要整改。“管理层老说我管理严格且要求速度,但就我要求的速度也没有达到,以至于给今天带来这么大的后果。”
玖龙重庆基地的一个保安对本刊记者说,他每个月工作满26天可以拿到1600元,如果加班的话,每月可以拿到2000多元,但是罚款制度很严苛,比如被发现工作时间睡觉,一次性罚款500元到800元,一旦被罚,他的工资就相当低了。据太仓基地的褚新启介绍,2007年9月份,玖龙已在员工手册上做了调整,例如出台了一个关于罚款的政策,如果半年内没有重犯可以返还。但根据《中国企业家》记者调查,各基地对新手册的贯彻力度在“血汗工厂”事件后才明显提速。
张茵和玖龙的成功胜在她当年的战略眼光:回中国、大手笔在东莞投资建厂、率先在中国造纸业中高举高打,但玖龙的“后防”比如内部管理恐怕就没那么严密、精细了。对类似敏感问题,张茵常常要压抑住内心的不悦(不过时常压抑不住,不耐烦和恼怒的情绪很容易就流露出来),她是一个不习惯甚至讨厌面对质疑的人。她只称:“我们大部分事情都做得很好……出现一些问题是很正常的东西……比玖龙大的企业多了,人家都能应付得了。”但玖龙的高层团队构成似乎没有让人感到其他人能在管理方面给予张茵强大支持。
张茵不愿意将玖龙跟所谓的“家族企业”扯到一起(尽管离董事长最近的两个高层管理者,一个是她丈夫,一个是她弟弟)。她说她兄弟姐妹共8人,她丈夫刘名中也有兄弟姐妹4人,两家足够组成一支足球队,但直接参与公司管理的只有刘名中(副董事长兼行政总裁)和她弟弟张成飞(执行董事兼副行政总裁),中南的生意张茵已委托职业经理人打理。张茵说她并非任人惟亲,不过是量才而用。刘名中儒雅细致,曾经是位医生;张成飞与张茵相貌相似,圆脸,热情中透着几分憨厚。http://ks.examda.com
作为一个强势人物,其他人在玖龙中的角色常为张的锋芒所掩盖,包括她那时常伴其左右、但言语少而温和的丈夫。说到她跟她丈夫多年来在企业里形成的分工,张茵的解释是,他曾经是个牙医,只是在她劝说下才弃医从商,来帮她,“在这个行业,我的念头比他多,就像如果我要去做他的诊所,他永远是主治医生,我是护士一样。”她很愤怒别人说她在玖龙事无巨细、大小事均需向她请示汇报,“我只是很关心别人的人,有时会多问别人两句,生怕不周到,我弟弟说我有粗的一面也有很细腻的一面。要是大事小事我都管,这么大一个企业,我不得早就累死了、你今天来看到的只是一具骨头架?!”
的确,张茵的注意力与影响不可能覆盖到玖龙每一个角落。不幸的是,那些她没有亲历亲为的方面,比如跟先进的玖龙生产线、中国最大的产能规模不相匹配的管理观念和水准,就成为被外界指责、批评的依据。五年前的中国社会,也许可以宽容和崇拜一个在商业上已然取得成功、而在其他方面也许不那么完美、到位的大企业。而现在,变了。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