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考试:导游人员现场考试手册(现场考试景点知识问答)
来源:优易学  2011-12-25 13:44:52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中华门城堡
1、请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帝王中大兴土木建筑城墙的有哪几位?
答:3000多年以来,历朝历代都把大兴土木构筑城墙当作兴国安邦的重大举措。秦始皇调集百万军民建造万里长城,汉武帝修造了仅内城即有35平方公里的长安城。此外还有朱元璋调集20万匠户、历时21年才建成的应天京城。
2、南京城墙现存多少公里?
答:21公里。
3、简要说明城墙的象征意义。
答:城墙的规模是国力强盛的标志。封建社会越发展,城池就越坚固复杂,它体现了创业君王的雄才大略和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
4、“应天府”中的“应天”作何解释?
答:即应受天命之意。
5、何人为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如何理解这个建议的内涵?
答:皖南休宁谋士朱升。意为:巩固根据地防守,储备充足的粮草,不先出头,避开群雄的矛头,蓄积力量,后发制人,争霸天下。
6、朱元璋定都应天(南京)是接受了谁的主张?
答:刘基。
7、朱元璋建筑应天京城前后花了多长时间?
答:21年。
8、明初建筑城墙用的城砖都是在应天及附近地区制作的吗?
答:不是。是从江南5省152个州府县调运的。
9、为什么明城墙历经几百年都异常坚固,城砖也未见有严重风化?
答:制作城砖实行承包责任制。每一块砖上均有铭文记载着出产的州府县官员、保甲及工匠师的姓名,遇有质量问题就要追查,因此,城砖制作者是以头颅来担保砖的质量的。
10、明代筑城是如何分步骤进行的?
答:先是结合皇宫建造拓建南唐都城东部,接着利用原城的南墙西墙加厚加高和延伸,最后扩建北城,环湖带江。
11、明城墙勾缝所用为何物?
答:据说是糯米、石灰、桐油、蓼草等熬成的粘浆。
12、作为明都城的南京城,”为何是多边的自然葫芦形?
答:南京城依山环水,据山脊筑城,把作为制高点的十几个山头用作城基,既居高临下,增加险固,又减少了工程量,并连接河湖作为城壕。这样南京城就形成了多边的自然葫芦形。
13、简要介绍“外十八”的由来。
答:为弥补紫金山控制城内制高的缺陷,加强京师的防御功能,朱元璋又在京城外围兴造了长达60公里的外廓,负山带江,以土筑城,号称土城,设有18个城门,这就是“外十八”的由来
14、聚宝盆原为何人所有?朱元璋为何征用?
答:聚宝盆原为江南首富沈万三所有。传说在建造聚宝门时有水怪作祟,在城基挖掘洞窟,城堡屡建屡塌,工程一再延误。朱元璋派刘基访察内情,刘基听得一金陵童谣“金陵城,金陵城,金陵有个聚宝盆,找到聚宝盆,再找戴鼎成。戴鼎成头戴聚宝盆,埋在城墙根,城门笃定建得成。”于是向朱元璋汇报。朱元璋因迷信而征用聚宝盆,让戴鼎成顶着跳入墙根活埋于城基,城门遂得以建成。
15、何为瓮城?
答:瓮城就是在主城门的内外加建一至多道圈城,形状似盛水的陶瓮。古代有“请君入瓮”、“瓮中捉鳖”的成语,指的就是难以逃脱,坐以待毙。
16、外秦淮河因何而得名?
答:南唐时,为保卫秦淮河一带,朝廷下令扩大金陵城,把秦淮河圈入城内,在城外另挖护城河,分秦淮水流,人称外秦淮。
17、 南京外秦淮河上长干桥的桥名是由谁题字的?
答:南京解放后第一任市长刘伯承元帅。
18、中华门原名叫什么门?  “中华门”三个宇是谁的手笔?
答:中华门原名聚宝门。“中华门”三个字为1928年改现名由蒋介石手题。
19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成语故事出自何人何诗?原句是哪几句?
答:出自李白的《长干行》。原句为:“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20、列举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在中华门城堡的几次著名战斗。
答:1853年,洪秀全率50万太平军抵临城墙,在聚宝山炮轰城门,攻克南京;辛亥革命期间,江浙联军司令徐绍桢指挥部队在中华门与以张勋为首的清军殊死搏斗,最后击溃清军,光复南京,扭转了武昌起义后的革命形势;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展开南京保卫战,最终不敌日军,南京沦陷。
21、都说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那么这“十朝”是指哪十个朝代?
答: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
22、南京大屠杀发生在什么时候?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在今日南京的什么地方?
答:1937年12月。在今日南京江东门。 

总统府
1、总统府曾历经哪几个历史时期?
答:总统府曾历经明、清、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等时代。
2、清朝“两江总督”的管辖范围包括哪些地方?
答:包括江南省和江西省,江南省辖今天的江苏、安徽南部和上海市。
3、两江总督署大堂正中上方悬挂的“惠洽两江”的匾额,是清的哪个皇帝赐给哪一位两江总督的?    
答:是由乾隆皇帝御赐当时的两江总督尹继善的。    
4、史料陈列馆主要分为哪四个部分作介绍的?
答:主要分为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仿制西学和辛亥风雨四个部分作介绍的。
5、国民政府的办公楼为何叫“子超楼”?
答:民国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时间最长的是林森,他的字子超,所以将此楼命名为“子超楼”。
6、总统府的前身是汉王府,这里的“汉王”是谁的封号?
答:是陈友谅之子陈理的封号。
7、煦园为何又称“西花园”?
答:现存的煦园是当年汉王府的西花园,所以煦园又被称:西花园。
8、“桐音馆”的命名从何而来?“桐音”到底指什么?
答:“桐音馆”的命名出典于《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说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所以,“桐音”即琴音。
9、方胜亭之“方胜”作何解释?
答:方胜又称双菱,指两菱形相叠。
10、过去人家客厅案桌上摆放花瓶是何用意?
答:意为平静、平安、平和、太平等。
11、太平军所砌之太平池东西、南北各有什么对景?
答:东西对景为喜上眉梢榭(又称忘飞阁)和夕佳楼,南北对景为不系舟和漪澜阁。
12、通往不系舟的入口处是由太湖石叠成的,其形状像什么?
答:繁体的“寿”字。
13、不系舟上的雕刻相当精美,请问制作者是以哪几种动植物来表达“长寿富贵”之意的?
答;蝙蝠、梅花鹿、山猫(兽),以及牡丹、万年青、仙鹤等。
14、不系舟的名字是乾隆皇帝命名的,他为何这样命名?
答;乾隆皇帝称其为不系舟,是说自己的江山社稷稳如磐石。这可以从唐太宗告诫太子李治的话中找到答案:“是以庶黎比作水,君王比作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5、夕佳楼因何得名?
答:取名“夕佳”,意为黄昏赏景佳地。
16、夕佳楼后廊壁上镶嵌的“天发神谶碑”为何又称“三段碑”?
答:因为发现此碑时,碑即断为三截。
17、孙中山的办公室在何处?
答:在清末两江总督端方建造的花厅。
18、棕榈亭中的巨石为何称作“一鉴石”?
答:因巨石扁平,形如屏幢,且中间有一圆形大窟窿,仿佛嵌入一镜。
19、“一鉴石”出于唐朝哪个典故?
答:魏徵是唐朝一位敢于直谏的大臣。他死后,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魏徵死后,我就少了一鉴了。”
20、“印心石屋”碑是哪位皇帝题写的?“印心石屋”碑因何而立?
答:道光皇帝。道光皇帝为褒奖陶澍治理黄河和淮河的功勋。
21、月门背面的题额为何字?题于何时?是指什么?
答:篆体的“纶音”。题于太平天国时期。“纶音”,本指美妙的声音,后来用以指天国里神仙或佛祖的声音,又被引申为皇帝的旨意。
22、太平天国运动由谁领导?何时爆发,何时结束?其纲领性文件是什么?最初是以创立什么组织笼络人心、聚集力量的?
答:洪秀全。1851年至1864年。《天朝田亩制度》。拜上帝教。
23、民国时期的“四大家族”是指哪四大家族?
答:蒋、宋、孔、陈。 

雨花台
1、简述雨花台的名称由来。
答:雨花台的位置是古代长江的河道,那时,滔滔江水,脚下翻腾,后来由于地壳变动,江道北移,造成砾石沉积,地上称为“雨花石层”。又由于这里盛产雨花石,故称雨花台。
2、由于雨花台是南京城南的一处制高点,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所以历来又称什么?
答:金陵南大门。
3、目前雨花台风景区有几个功能区组成?它们分别是什么?  
答:六个。分别是: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雨花台名胜古迹区、雨花石文化区、雨花茶文化区、雨花游乐活动区、雨花生态度假区。
4、雨花台烈士就义群雕由多少块花岗岩石装配而成?
答:179块。
5、雨花台烈士就义群雕为什么选择9位烈士?
答:“9”在中国古代是代表多的意思,寓意在雨花台牺牲的先烈人数非常多。
6、作为刑场的雨花台共有几个殉难处?分别在哪里?
答:3个。东、西、北三个殉难处。
7、雨花台烈士纪念碑主碑哪一年建成?
答:1989年。
8、“雨花台烈士纪念碑”是由谁题写的?
答:邓小平。
9、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前的石像有多高?
答:5.5米。
10、雨花台烈士纪念碑的护墙上镌刻着的是什么?
答:《GCD宣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论》。
11、倒影池北面的照壁上用哪五种民族文字镌刻着《国际歌》?
答:汉、壮、蒙、维吾尔、藏。
12、倒影池南面的照壁上用五种文字镌刻着哪一首歌?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3、纪念桥上的花岗岩花圈共有多少只?
答:24只。
14、雨花台烈土纪念馆是由我国哪位著名建筑大师设计的?
答:东南大学已故著名教授杨廷宝。
15、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正门上的标志图案是什么?
答:“日月同辉”。
16、“忠魂亭”是由我国哪位建筑师设计的?
答:东南大学著名建筑大师齐康教授。
17、涌泉广场取意是什么?
答: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18、二忠祠里面侍奉的是哪两位忠烈?
答:杨邦乂与文天祥。
19、雨花石于1982年作为什么被赠送给汉城奥运会?
答:吉祥石。
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这句话出自何人何诗?
答: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21、国共两党进行过哪两次合作?其标志分别是什么?
答:第一次是1924年——1927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第二次是1937年——1945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