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歙县古老的传说
来源:优易学  2011-8-13 11:45:54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歙期间,带领雄兵,路径一些村庄山寨,察看了一些名山大川,曾留下了一些地名趣闻。
  在杭徽公路上,有个叫功村乡的地方,原来有一个村庄名叫武丘。相传,朱元璋曾在此整顿队伍,军容整齐,一时传为美谈,故将村名武丘改为齐武。现在齐武村,已是人丁兴旺,市场活跃的有名山村了。
  在歙县东乡的崇山峻岭中,有个大谷远乡,原名“大谷”,取山高谷深之意。相传朱元璋带兵路径此地,立马在横心岭眺望,只见暴雨后的大谷,山高明亮,突然从山谷中涌出一股山洪,在大谷村回流一圈,形成一个大谷涌流,气势壮观,朱元璋见状,不禁脱口喊道:“好一个大谷涌!”此后,大谷村名便加了一个“涌”字,涌诣运,成了大谷运。
  相传,大谷运乡的中店村一带,方圹人葬有一棺大坟墓,因路途较远,不便守墓和扫墓。后有胡氏村人迁来此地,建了村驿店。驿店便成了方圹人扫墓的落脚点。后来,这个村人丁兴旺,又地处要道,胡族便开设了旅店。有一年,朱元璋带兵路经此地,在驿店歇息,见这里距离不远,连开三爿旅店,他便随口封驿店为“中店”,稍外一点的潘家店为“外店”,里面的桃岭为“里店”。从此,中店村名沿用至今。
  在许村镇和上丰乡公路交汇点有一村名叫跳石。据《新安志》记载:村前溪中离岸数丈外有一巨石,矗立在溪水中。有一名士罗腰,他从岸上一跃跳上巨石,留下了足迹,至今仍清断可辨。此事不胫而走,很快传开,村名随之叫跳石,这里公路傍山而筑,溪水潺潺,景致宜人,行人常驻足观赏。
  农民领袖方腊发动起义,历数宋王朝的罪恶,以巾饰为标志。宋徽宗下令镇压,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战斗失利。方腊部下将士,避隐于竹铺乡的英川村,此村故得名“隐将坑”,后又改为“英将坑”,雅名“英川”。
  呈坎乡的容溪村,依山临水,风景秀丽,传说,名仙容成子曾游此地,故村附近的山名为容成峰,山中清溪,得名容溪,还有苏村乡的磻溪村,唐代称劳溪,南宋时改名磻溪。磻溪是陕西省渭水支流,相传是姜太公钓鱼处。劳溪改为磻溪,示有高士名人隐居于此。
传说,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隐居于潜口。陶渊明,一名潜,隐居,即有潜伏之意。这里又恰当黄山之口,后人为纪念陶渊明,故将村庄名为“潜口”。号称黄山第一峰的紫霞峰,就在此地。现正在紫霞峰下建造明居山庄,供游人观赏歇憩。
  由潜口进黄山的第一岭,原名云岭,今名佛子岭。相传唐代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有一位名叫志满禅师的和尚,露宿半岭中,许多山虫绕着他的身子乱飞,他毫不在意,枯坐数月,不知饥渴,山里人认为他是真佛罗汉之化身,遂把山岭改名为“佛子岭”。
  在三港乡有一村叫洁湖头,传说古时该村近处的新安江中有一怪物,张天师赶来收拾它。面符向上天调天兵天将,那怪物竞在空中将符劫去,此地遂得名“劫符头”,“洁湖头”是它的谱音。
  溪头乡的晔岔村口,相传有一座火焰山,常常见有火焰喷起,当地人以为祥异,因而卜居建材,取名叫晔岔村。“晔”是火光很旺之意。
  溪头乡洪村口有山称牛屁股。相传,大牛山有金牛藏其内,世人苦不得见。在金锅岭去大坑的路上,有两块千斤石搭成的过坑桥,名为“滑溜”。有一年,一个挑菜油、菜饼的人,经过牛屁股时,忽见一头金光灿灿的牛跑出来,吃食菜饼上的陈旧稻草,并撞翻了油担。挑担人见此状大怒,抽扁担赶打,金牛一头钻入了大牛山,留上一个牛屁股让挑油人打了两扁担,拉出一泡牛屎来,随即钻入山中不见了。挑油人回家,只见扁担头上闪闪发光,一看沾上的一片片牛屎变成了金块。当挑油人赶回原地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了,牛屁股的名字遂流传下来。
  黄村乡有个石门村,传说,石门村石桥未造之前,那里是一座大石崖。村人苦于行道不便,决定凿石造桥。石崖凿开之日,忽有一对金鸡从崖中飞出,在云雾川山顶停留一会。后人传说“金鸡停一停,出了一品夫人(许国妻)”石崖打开后,架了桥梁,便利村民,遂名石门村。
  黄村又称“打猎黄村”,相传吴氏先人曾有一个浑号“见踪公”的打猎高手,在宣城与爱好打猎的知府公子相识。当时有“神鸟”在京城作祟,使皇帝、皇后不安,征调来的猎人捕猎无策,知府推荐“见踪公”捕杀了“神鸟”。皇宫大喜,皇旁赐了十八根御箭给“见踪公”。从此,“打猎黄村”声名大振。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