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故宫即明初皇城、宫城所在地,位于南京城东部,其范围大约东起中山门,西至逸仙桥,北至佛心桥,南至光华门内,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其规制成为北京明清皇城的蓝本,是朱元璋构筑南京城时最先创建的一项杰作。
1356年,朱元璋攻取集庆后,先将其统治机构设在城南富户王彩帛宅第里,后迁入元朝统治江南的“行御使台”衙门旧址,约在内桥王府园一带,这就是后来的吴王府。1366年8月,为准备登基即位,朱元璋开始兴建宫室,命刘基和据说是刘基师父的铁冠道人亲自卜定地基。经过一年多的日夜施工,次年9月,新宫落成。12月,朱元璋移居新宫。
明皇城、宫城东、南部原为土山,西、北部是湖泊。湖名前湖,以别于所谓后湖的玄武湖,一名燕雀湖。兴建皇宫时,朱元璋征调了几十万人移山填湖,填平了大半个燕雀湖,所以南京民间有“移三山填燕雀”之说。皇城由外皇城和内宫城两部分组成,均坐北朝南。内城称宫城,俗称紫禁城、紫垣,明时习称大内、内宫,是朱元璋起居、办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觐以及皇室成员居住之地,位于南京四重城垣最里边一重,有御河环绕。
外皇城有六门,正南称洪武门,左边门长安左,右边称长安右,东面为东华门,西称西华门,北是玄武门。宫城呈正方形,宫墙主体南北长约0.95公里,东西宽约0.75公里,周长约3.4公里。宫城墙体上开有六座城门:南面的正门为午门,在午门左右两侧为左掖门和右掖门,西门为西安门,东门为东安门,北门为北安门。在城内中轴线上前后列置有三座主要的大殿:奉天殿(俗称金銮殿)、华盖殿和谨身殿,合称三大殿,左右分设乾清、坤宁诸宫,雄伟崇宏,蔚为壮观。宫城有祭奉朱元璋祖先的“奉先殿”;珍藏、编修经典书籍的“文渊阁”,专门为“东宫亲王读书”而建造的“大本堂”;以及富丽堂皇的诸多宫廷建筑。如今,后宫一带保留下来的遗迹,只有当年后宫西北角御花园中的一座假山(部分石刻及构件,现已被搬移到太平门外白马石刻公园内),俗称“马娘娘梳妆台”。
气势恢宏的南京明故宫曾先后作为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宫达五十四年之久。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故宫保持原有建制,以皇族重臣驻守。崇祯十七年(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此即位,建立南明小朝廷。清朝初年,清军挥戈渡江南下占领南京后,在明故宫午朝门前筑起八旗兵驻防城,建将军、都统二署。太平天国时期,明故宫遭到了彻底的毁坏。先是太平军攻打清军驻防城,昔日宫廷禁地一时成为杀戮的战场,硝烟过后,仅存一派悲凉景象。太平军定都天京后,为营造壮丽的天王府和各王王府,将明故宫内残存的建筑材料拆除一空。清军攻克天京后,大肆洗劫一番,明故宫更是毁坏殆尽。从此,明故宫遗迹除埋藏在地下的石构件基础外,只剩下一片残垣碎砖的废墟。
建国后,明故宫遗址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妥善保护。1986年春,南京市区东部建成一条由中山东路至后宰门街呈半环形的复线干道,它和中山东路南侧原半环形复线合成一个椭圆形的环,因其范围内均属明初宫城遗址,故命名为明故宫路。明故宫路为椭圆形东西两条单行道,南起御道街北端,北至北安门街,为城东主干道。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