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池州皖南历史文化名城
来源:优易学  2011-8-13 11:42:20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五) 处处是文物古迹
  池州市历史悠久,地上、地下文物极其丰富。
  经文物普查和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41处,古代名人墓葬17座,古代冶炼遗址25处,摩崖石刻、石窟、碑记13处400余幅,名胜古迹50余地,还有革命纪念建筑物和遗址30多处所。在这些古代文物和革命遗迹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
  馆藏文物有旧石器时期的打制石器,新石器时期的磨制石器,还有玉器、陶瓷器、青铜器、锡器、泥俑、墓葬、古化石等达四千余件(套)。
  池州至今保存有不少重要古迹和风景点。其中,九华山是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保存极为丰富的佛教文化;秋浦河留下了李白45首诗歌;东至陶公祠是陶渊明放歌长吟之所在;青阳、石台有一批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齐山洞天,岩洞奇绝,是历代文人墨客登眺、探幽的风景胜地。山上摩崖石刻丰富,各种文本的诗文、记游等计百余帧。宋代包拯在池州任知州时题刻的“齐山”两个大字,是全国少见的包拯的笔迹。齐山摩崖石刻已于1987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杏村酒肆是十景中的重要一景,杏花村因晚唐诗人杜牧在会昌四年至六年任池州刺史期间写了《清明》一诗,诗中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闻名于世。村中有古井一口,名黄公井,又叫香泉井,是唐代文化遗存,亦是1987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昭明钓台在灌口乡杨桥村琅山崖下,为全国古代十大钓台之一。志载,南朝梁昭明太子曾垂钓于此。李白钓台和清溪乡万罗山隔江相峙,一直是历代名士追踪和咏歌的地方。明兴济桥,又称东门大桥,横卧于古清溪下游,七拱连跨,十分宏伟。明妙姻塔,俗称下清溪塔,七层八角,为楼阁式砖塔。该塔三百六十余年来高高耸立于长江南岸,粗犷苍劲,庄重古朴,十分壮观。明百牙塔,为七层六角楼阁式砖塔。此塔轻灵秀丽,高踞于城北百牙山东端,四百余年来为古城增添了风光。
  此外,城中、城周尚有古舜井、包公井、大成井、解厄泉、青云接武坊、明重建县儒学碑记、抗战胜利周年纪念碑等等。
  (六) 多采多姿的民俗民风
  池州民间风情多彩多姿,民俗吐纳古今。
  划龙舟活动从古流传至今。每年端午节时,青、黄、赤、黑等色的龙舟竞渡于河中,两岸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非常热闹。春节、社日、龙灯、狮子灯、旱般、高跷戏于民间,节目气氛十分浓烈。
  池州民间歌调丰富。耘田、插禾,农民喜爱唱歌。墩上乡罗城一带,农民尤喜对歌,有“歌乡”之称,全国著名民歌手姜秀珍同志即是罗城人。
  池州傩戏,近几年引起国内外不少戏剧研究家的兴趣,被认为是戏剧的活化石,同时也是研究池州古代民风民俗的活资料。此外目连戏、青阳腔盛行,有“戏剧之乡”的美誉。
  二、池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情况
  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名城建设原则以及“重点保护与一般保护”相结合、“政府保护与社会保护”相结合、“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等办法,1996年以后特别是池州撤地建市以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一)开展了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调研,市规划建设委员会、市文化局、市旅游局等单位根据池州实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加快池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二)根据《城市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作为池州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不断丰富和扩大池州城历史文化含量,突出其历史文化品位,并纳入池州市城市建设规划中。其中重点编制好历史文化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白洋河故道、齐山——万罗山、杏花村和孝肃街、秋浦河仙境)的详细规划。结合“两山一湖”区域旅游总体规划,将东至陶公祠、东流老街,青阳太平山房、李氏宗祠、石台崇德堂戏台、汪氏宗祠等一批文物胜迹,也纳入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并串联起来,整体展示池州历史文化名城风貌;
  (三)先后申报了杏花村井、齐山摩崖石刻、万罗山摩崖石刻、清溪塔、兴济桥等五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5月,市政府依法公布了城市规划区内的百牙山塔、百牙山古窑址、包公井、重建县儒学碑记和凌霄烈士墓等五处为池州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分别立碑标志;
  (四)抢救维修了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市政府投资25万元,全面修缮了百牙山塔;投资43万元(其中争取省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23万元),整体维修了省级重点文保单位清溪塔。积极争取省级文物维修专项经费,化学封固了齐山、万罗山100余处摩崖石刻和石窟造像,维修了东至陶公祠、东流双塔、东流老街、石台崇德堂戏台、汪氏宗祠和青阳太平山房、李氏宗祠、陈氏宗祠、曹氏宗祠、柯乔门坊等一些省、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恢复一些代表性建筑。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引进外资,恢复兴建了黄公酒垆等池州城传统特色性强的古建筑。目前秀山门正在复建,以形成“秀山门外杏花村”池州古城轮廓;
  (六)下大力气,彻底改造百荷公园,整治了白洋河故道部分河段,改善了一些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美化、亮化了池州城;
  (七)积极开展池州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与利用,大力宣传池州灿烂的杏花村文化、古朴粗犷的傩文化和显赫的诗文化。整理、加工池州傩戏傩舞,编排《钟馗与小鬼》、《开天辟地》、《花关索大战鲍三娘》、《孟姜女·洗澡结配》等经典剧目,多次赴国外演出;今年初与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策划召开了“戏曲·民俗·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120多位专家学者莅临池城,实地考察了池州傩;组织创作编排了大型传奇黄梅戏《情洒杏花村》,目前该剧已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提名,并被推选参加今秋在湖南长沙市第七届映山红戏曲节;2002年,我们还参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韩国展览;编撰《历史名人吟池州》、《池州文物志》等志书和《安徽·贵池傩文化》画册等等。这些措施充分展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进一步提高了池州知名度;
  (八)为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展示池州历史文化成果,我们组织编制完成《池州市图书馆项目建议书》、《池州市博物馆项目建议书》,并已立项。目前,池州市图书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业已编制完成。
  三、存在不足与问题
  (一)因多种原因,特别是太平天国战争、抗日战争和“文革”期间人为因素,池州城一大批特色性强的古建筑惨遭破坏、毁灭,现已不复存在,如池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池州古城墙、杏花村坊、杜牧草堂、杜公祠、弄水亭、牌坊、古街道、池州儒学府、岳飞点将台、湖心古寺、望江亭、秋浦亭、齐山书院、清虚宫、绣春台等一些人文遗迹。
  (二)随着推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和房屋商品化开发,城市建设呈现迅速发展的新局面,一定程度上对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居民居住水平起到积极作用。但在旧城改造的同时,池州古城“建设性”破坏的现象随之出现,池州现存的一些历史文化遗迹濒临丧失殆尽的危险。同时池州城区唯一的一条古街道孝肃街因居民改扩建随意性很强,破坏相当严重,街道两旁的古民居岌岌可危。
  (三)资金困难,投入不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属公益性项目,投入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资金明显不足,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得不到及时维修,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得不到更新和建设,至今池州尚未有市级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当滞后,呈现数量少、规模小、功能脆弱的状态,这些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极不相称。
  四、下步工作思路与方法
  (一)成立池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委员会。市政府牵头,城建、文化、旅游、宣传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具体负责名城建设总体思路、规划方案,协调各部门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作,并对历史文化名城重大事项科学决策。
  (二)做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更名工作。1996年省政府批准公布原贵池市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随着池州撤地建市,这一名称已不符合池州现在发展的形势。在组织普查、登记、鉴定、论证工作的基础上,调整、充实“池州”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使省级“池州历史文化名城”早日得以批准。
  (三)做好池州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各项准备工作。根据《文物保护法》第八条规定,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应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我们按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补缺补差。在此基础上,做好池州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工作。
  (1)开展历史文化遗迹大普查,对构成池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各个要素,如古建筑、碑记题刻、遗迹以及园林、道路、古树名木等逐项登记,分类造册,组织论证。在此基础上,根据历史文化遗迹的科学、艺术和研究价值,分期分批申报为不同级别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分清轻重缓急,抢救维修与保护好一批重要历史文化古迹和历史建筑实体,恢复建设一些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代表性建筑,充分体现池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价值和独特品位。
  (2)正确处理好池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借鉴“辟新城,保古城”的成功经验,严格控制池州旧城区房地产开发强度,严禁池州古城的大拆、大改、大动迁,延续池州古城风貌的完整性。同时,要保持池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自然环境风貌,体现江、河、湖、山,山水相间的城市格局。通过城市设计,保护好池州城视觉走廊,控制新建筑高度、体量、尺度和色彩,使之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相协调。
  (3)进一步落实文化经济政策。按《文物保护法》规定,从城市维护费中拿出部分资金,进行文物保护与维修;加大投入,兴建一些文化基础设施。文化基础设施是城市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展示城市文明建设成果的主要窗口。当前池州亟待建设的有池州市图书馆、池州市博物馆以及池州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中心等一些文化基础设施。
  (4)进一步挖掘、整理池州历史文化内涵,积极推介池州傩等特色文化。加强池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营造“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人人有责”的舆论氛围,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树立对池州的历史责任感,努力把池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打造出去。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