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地处长三角腹地,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连太湖,西枕天目山麓。全县总面积936平方公里,人口43万。2004年乡镇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现辖9个镇、2个乡。
德清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和古代防风文化在境内有大量遗存。在近1800年的建县历史中,至今保留着一大批历史文化遗迹,有千年古刹云岫寺、宋代石桥等等。
德清山青水清人亲,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名山之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之美誉。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莫干山座落境内,江南最大湿地、防风古国故里——下渚湖镶嵌其中,东部千年水乡古镇——新市享誉在外。德清还孕育了沈约、姚思廉、孟郊、管道升、俞平伯、沈西苓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
德清交通十分便利。京杭大运河、宣杭铁路、杭宁高速公路、104国道、09省道穿境而过,另有穿越县境东中部的申嘉杭高速、贯通县境东西的莫干山大道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县城与杭州市中心仅半小时车程。
德清县域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连续6次进入中国最发达100县(市)行列(2003年度列第45位),是浙江省文明城市、国家级卫生县城、国家生态示范区,2004年荣获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称号。200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5.3亿元,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12.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5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45元。
德清发展机遇意识尤为强烈。近年来,德清紧紧抓住临杭产业带列入省环杭州湾产业带的机遇,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推进“百亿投资四大先进制造业基地”工程建设,有效承接杭州大都市经济圈产业梯度转移。2004年,全县完成合同外资2.94亿美元,实到外资1.34亿美元,引进县外内资26.6亿元,其中引进杭资20.9亿元,占实到内资的79%。
德清区域特色经济快速发展。构建了工业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生物医药化工、特色机电、新型建材、新型纺织四大特色主导产业,全县拥有规模以上企业304家(其中销售超亿元、税利超千万元的“亿千”企业47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5家、上市企业2家,升华集团进入全国大型工业企业500强行列。2004年实现工业产值300亿元。形成了都市型效益农业格局。全力推进“农业企业化、资产股份化、社会保障化、就业非农化、居住社区化”,培育了特种水产、早园笋、畜禽、蚕桑四大特色主导产业和花卉苗木等新兴产业,10万亩的青虾基地和10万亩的早园笋基地闻名省内外,5万多亩的莫干山、新港两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初具规模,“山伢儿”早园笋、“水精灵”青虾、“清溪”花鳖、“龙溪”鲈鱼、“东立”风鹅走俏大江南北。塑造了旅商主导的三产发展模式。现有莫干山、下渚湖湿地、碧坞龙潭、葛岭仙境等多个旅游景区,打出了“名山湿地、”品牌;泰源、卢球商贸中心、佳得利、南方家园商贸中心等104国道44万平方米市场群正在形成,现代商贸流通业初具规模。
2005年,德清县将紧紧围绕“创经济强县、建生态德清、构和谐社会”的目标,深化“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和“强工业、精农业、护城市、兴三产”四个工作重点,实施“项目推进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力争实现全部工业产值“三年翻番”目标,达到400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7%,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2000个,推动德清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
自然地理位置:
德清,位于浙北杭嘉湖平原,北纬30º26¹—30º42¹、东经119º45¹—120º21¹之间。东邻桐乡,南毗杭州余杭区,西界安吉,北接湖州。东西长54.75公里,南北宽29.75公里,面积947.93平方公里,属太湖流域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423402人,有汉、畲、回、满等7个民族。辖13个乡镇,县城武康镇。
地势自西向东倾斜。西部为天目山余脉,群山连绵,林木葱郁,主要有中外闻名的旅游、避暑胜地莫干山等,区内以早园竹、毛竹生产为主。东部为平原水乡,河渠似网,鱼塘棋布,为全县粮食、蚕茧、淡水鱼、畜禽的主要产区。中部为丘陵、平原区,主产粮、畜、林、茶。全县以粮桑生产为主,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3—16℃,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5℃热月(7月)平均气温28.5℃。无霜期220—236天,多年平均降水量1379毫米。3-6月以偏东风为主,多雨水。6月为梅雨期,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地面盛行东南风,气候干热。8-9月常有台风过境,酿成灾害。10月秋高气爽,雨量稀少;11月至次年2月,盛行西北风,气候寒冷少雨。
主要矿藏有萤石、石煤、白云岩、石灰岩、花岗岩以及磁铁矿、铌铁矿、褐铁矿等18种。主要木本植物有竹、松、杉等500余种,动物有鱼、虾、蟹、猪、牛、羊、兔、豺、狼、豹、水獭等。德清山河毓秀,土地肥沃,特产富庶,素有“名山之乡、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竹茶之地”的美称。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