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识:关于佛教的根本思想
来源:优易学  2011-9-11 13:35:06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事物的相对关系
  释迦牟尼悟道,叫做觉悟的境地、解脱的境地。释尊一直享受觉悟的快乐,从三昧而出,于是观得以下缘起之法。《阿含经》里说: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
  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这就是释迦牟尼观得的缘起法。
  大家知道,这几句话就是对缘起的基本解释。出于叫做小部经典的《阿含经》中的《自说经》,其中第一品的五大品里的有名的话。
  第一句和第三句成对句,第二句和第四句也成对句。若此有则彼有,若此无则彼无,这是第一句对第三句,若此生则彼生,若此灭则彼灭,这是第二句对第四句。各各相对。
  这四句此和彼,此有则彼有,是说事物的相对关系,相互联系。这种对事物的看法、想法用哲学上难懂的话来说,现在这儿有东西,叫做存在论,知道有那样东西,这是因为我们有认识,存在论也就直接成了认识论。这样一种对事物的看法、想法,用哲学上难懂的话来说叫做存在论、认识论,那么缘起也是一种存在论,一种认识论,以明事物的相互关系。我们为了理解缘起不妨以此作为一种理解的方法,我想把这种见解向大家稍作说明。
  比如在说“现在这里有东西”这句话的时侯,有“现在”和“在这里”这两个概念。“现在”是时间,“在这里”是空间。因此,有东西这句话,是由时间和空间决定而成的。“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在现在,在这里”,是这样来表现的。
  因此理解缘起的方法,是不是也可分作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这两个方面来说明,我想这样大家也许容易理解些。
  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比如有X轴和Y轴,纵的X轴表示时间,横的Y轴表示空间,由纵的时间和横的空间而决定事物的存在。大家且先记住这一点。
  第一句和第三句的有和无,这是空间,是说在这空间里有,空间里无。第二句和第四句的生和灭,这是时间,因过去的各种因缘而物生物灭,这是就时间上的流逝而说的。
  说缘起这个道理的这四句话,一句和三句是说空间上的有无。二句和四句是说时间上的物生物灭,生而灭、灭而生这种时间上的流逝。这样所谓缘起就可以用时间上的缘起和空间上的缘起来说明了。
  时间上的缘起
  先从时间上的缘起说起,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刚才说了,缘起的原意是“因缘而起”,这就是时间上的缘起而说的。什么是“因缘而起”呢?那就是因为有过去的各种各样的因缘,事物得以生起。现在这儿存在的东西,如果没有过去各种各样的因缘(也可以说条件),不可能无条件地在这儿存在的。无论什么东西都是因为有过去各种条件即因缘而在这儿存在的。这就叫做因缘生起。
  比如现在这里有桌子,桌子这样东西不是一下子随便有的。之所以有这张桌子是因为有了各种因缘、各种条件。首先得要有木头。光有了木头也不成,要有人把木头从山上砍下来,再做成桌子。桌子做好了,不能说桌子就在这儿了。是谁把桌子拿来放在这儿的。这样过去各种条件重复,才有了现在这张桌子。不仅是桌子,现在这儿的建筑物,以及世上其他一切东西,都是因过去的各种条件、因缘而在世上存在、生起的。
  我们在孩子的时候,父母亲都教育我们,不能撤米粒,不能浪费粮食。那时候经常听父母说一粒米来之不易,里面有多少农民的辛苦。这里也是因缘,也是条件。那是经过不同寻常的各种因缘的重复,我们才能吃上这口饭的。
  这样,“此”因为有了各种因缘,才有了现在这张桌子的“彼”。如果没有各种因缘,这里有桌子这件事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因过去的时间上的各种因缘而在现在才有着生和灭。无条件的生是没有的,都是因条件而生的。任何东西都是各种条件的重合而在这世上存在,这就是时间上的缘起。
  空间上的缘起
  我们一般说缘起只考虑时间上的缘起,其实还有一个空间上的缘起。这是指现有事物的关系,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现有事物的彼此关系,或者叫相互关系,也可叫相依相关。现有事物的彼此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独立自存的东西是没有的。
  比如这里架有粗大的柱和漂亮的梁,就拿柱和梁来说吧。因为有了柱,梁才不会滑下来,因为有了梁,柱才不会朝旁边倒下,笔直地立着。柱和梁的关系就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不仅是柱和梁,现存的东西都是相互依存的,单独的独立自存的东西是不会有的,都是依存着自身以外的什么而存在着的。
  有三只脚的东西。有三只脚形状的东西叫做鼎,比如寺庙等处的香炉都有三只脚。三只脚就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可以拿粉笔试一下。两支粉笔立不起来,三支的话就能立起来了。这里是黄、红、白三支粉笔。白粉笔支撑着红粉笔和黄粉笔,红粉笔支撑着白粉笔和黄粉笔。也就是说,其中任何一支,都是由其他两支的互相支撑。靠其他两支而支撑起来的。
  所以现有的所有存在的东西,都是“此”和“彼”的关系,都相互依存,都是支撑自己以外的东西,被自己以外的东西支撑,这就叫做相依相关,也可叫相依相资,都是有联系的,不是各自独立的。互相联系,就是缘起。这是空间上的缘起。
  奈良东大寺的大佛,那里是华严宗。华严宗的学问是佛教最高的哲学。在中国使这种学问集大成的是贤首大师法藏。他是距今一千三百年前的人。在七世纪到八世纪活跃的贤首大师法藏完成了华严这个了不起的学问。他打过这么一个比方。
  有横线和纵线。横线叫纬,纵线叫经。由这种横线和纵线织成的无限连续的网,叫因陀罗网。如果把那网的纵线和横线的随便哪部分的网结提起来,整个网部联在一起。这一个个的网结就好象存在于这个世上的一个个的东西。它们全都是连在一起的。
  又比如,有一到十的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排列在一起。如果没有五,就没有一二三四六。因为有五,才有其余的九个数字;没有五,其余的九个数字就不成立。因此可以说五支撑着其余的九个数字。不光是五,比如六也一样。如果没有七,其余九个数字就不成立,就没有六、八,六、七、八是顺着而来的。这样,从一到十随便拿哪个数字来看,都是支撑着自己以外的九个数字,被自己以外的九个数字支撑着。这种关系就是空间的缘起。
  于是,缘起有二大意思。一个是一切都是由过去各种条件而生,无条件而生的东四是没有的,这是一个意思。另一个意思是现存的东西是依存的关系,都是连系着的,不连系的东西是没有的,都是相互依赖,也就是独立自存的东西是没有的,这是缘起的第二个意思。
  但是,缘起不仅仅是刚才所说的难懂的存在论、认识论,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哲学上的理论。缘起以何目的而设?那就是为佛教自身而设。佛教不光是哲学,它还是宗教。所谓宗教,就是讲宗教自身应该怎么样,必须怎么样,并为之实践的一种说教。
  因此,缘起说也不光是柱和梁等那样的关系,而是紧紧扣住现世生存着的我来说的。也就是说,缘起是认识人们自身现在生存着的事实。不仅是生存,而且是生生相续。这才是缘起说。不说他人,而是为了弄清自己,弄清自己现在在这儿的生存。
  生生相续
  时间上的缘起是说我在这儿生,是因为有了过去的各种因缘。因缘的“缘”指的是间接原因,“因”是直接原因。我在这儿生直接原因是什么?当然有各种各样。但怎么说也是因为有父母,有双亲。如果没有双亲,我们就不得而生。
  我现在这儿生,首先是有了父母的原因,从时间上的缘起来说,这是第一个基本的因。市双亲又必须各有双亲,也就是从我来说,有祖父母、父母四人的存在,我才有了在这世上而生的因缘。
  而四人又必须各有双亲,也就是八人。八人又得各有双亲。这样,我生于世,由二而四,四而八,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一百二十八,二百五十六,自己的祖先曾在世生存,我因这因缘而生于此世。
  这是很了不起的数字,如果一直加倍下去,比如从现在开始算到一千年前,一人一代三十三年,大体有三十代,二的三十到乘,那就是三十亿。正好一千年前到平安朝的中期,得要有三十亿的日本人。据说当时是三百万到五百万人。我要生于此世得需有三十亿的人。当然里面有表亲结婚等各种各样的情况,实际不到这个数字,总之是了不起的数字。如果再追溯到圣德太子的时代,那就更数不清。即使不这样来计算,平安朝时代的日本人也都是我的祖先。
  过去所有人的生命的积累,才会有我在世而生。此中如果缺了一个生命,我的生存就是不可能的。对于平安朝当时的五百万人的日本人来说,三十亿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全都是自己的祖先。
  阿弥陀佛
  有些人以自己的家世好,拿自己的家谱而显耀,我是清和源氏的第几代子孙啦,什么什么平家的子孙啦,藤原的几代子孙啦,哪儿的大名的子孙啦等等。把自己祖先的系谱引以为荣,都是无聊之举,其实都是平家的子孙,都是藤原的子孙。大家都在什么地方有着联系。过去一切的生命、愿望、祈祷,积累起来,才有我现在的出生于世。
  再试想一下的将来。比如我现在有二个孩子。二人再各有生养,千年之后又是三十亿。当然有二人都生养的可能,也有不生养的可能,不能计算得那么精确。假定二人各有生养,那么千年之后成了三十亿、我的生命、愿望、祈祷,一直传递到也可以说将来所有人的三十亿人的中间。现在我生于此世,将来一切人的生命把我的生命延展下去。就像那扇子的扇轴那样,那是重要的生命之轴,才有了我现在的生存。缘起就是解明这个道理的。
  其次,空间上的缘起又是怎样呢?比如水和波。波是水的上下起伏,所以波同样是水。比如A波是我水谷,B波是桌子,C波是你们,D波是那儿的树。存在于此世的一切东西都象波那样,看起来是各各相别的东西,其实只不过是水的同一表现罢了。同刚才网的例子一样,都是有着联系的。
  这样看来,大家都是同一生命,水那样的一个巨大的生命的表现。表现的方法虽有不同,我和你们都各有各的面孔,百人百面,但却都是同一生命。大家都有联系,从一个大的生命而生生相续。大家的生命是一个。这就是缘起。
  再就容易理解地来说。比如这是手帕,在桌上放着,从中间可以拿起来,再放在桌子上。这一次从这一端拎起来。我再闭起眼来从任意一个角度都能拎起来。这一点请认真想一想。
  不妨把这一手帕看作为一个空间、宇宙。宇宙很广。宇宙一直在扩大。眼所能见的是星星,那很远的星星,经几万年的光速传播,很久以前闪烁的星光我们现在才能看到,是那样远的星星。但是,那样远的星星对广阔的宇宙来说也只是一小部分。试把无限广阔的这个空间的整个宇宙看作手帕。这极小一部分是我们眼所能见的银河,是星星的世界。这个星星世界其中的一小部分是太阳系。太阳系中的小部分是地球,地球中一小部分是日本,日本中的一小部分是我。
  这样,一部分一部分的极小一部分的再一部分的我水谷,虽然微不足道,但全宇宙的这个手拍不是拎起来了吗?这就是空间上的缘起。
  过去一切生命的重复才有了我的生命,未来所有生命都同我的生命有关系。这种从无限的过去到悠久的未来的时间流程,就是无量寿。而一直无限的广阔的空间世界,就是无量光。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无量光。梵文叫Amitayus、Amitayus,无量寿、无量光接梵文发音而音译作阿弥陀佛。
  过去所有人的生命的积累成了我的生命。意识无限广阔的生命中有着我的一个生命,我在世生存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世界的生生流转。这种自觉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在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把身心献给阿弥陀佛的时候,应该意识到,我们是在缘起中而生,是在一个巨大的生命世界里而生。
  生死一如
  知道了这些,也就真正了解了自身。自己不是随便而生的意识到生生相续,才能很好体会人生之难得。人生真是难得啊!人之所以作为人而生,不是随便说一句是父母生养所能解决的,人生于人间不是那么简单。关于这个问题有个盲龟浮木的比喻。大海里漂着一根木头。木头中间有一个正好能使龟头伸出的孔。盲龟住在海底,百年一次游出海面。龟出海面正好那木头也向那儿漂来,龟从木孔中把头伸出。这虽不能说不可能,但却非常难,“难得”。人的出生同这一样,同这一样难得。盲龟从浮木的孔中巧妙地把头伸出,同这一样,我们在难得中生于人世。请仔细寻味人生之难得。有人不满地说我就是由父母所生的嘛,可见并不是这样。
  过去所有人的生命的重复,托无量寿生命之相,而生生相续、以在此世而生为限来说,活着的生命是因为领受了无量光的生命。这种自觉就是从人生难得而来的。
  我们意识到真正的自身,来思考人生的话,对生就可以彻底地加以思考了。不能马马虎虎地思考。彻底就是彻到底。生的底是什么?死。究死可思生。如果认为因为还活着,生就仅仅是生,那还不懂得人生。所谓生的彻底,就是识透了死才能懂得生。生和死决非两样东西。死就是生。
  佛教叫做“生死一如”。生和死是一样东西。不用死这个词也可表现死,可以说不生。同样不说生而说不死,也一样。也就是一句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性质是一样的,只是状态不同。
  我现在开眼大口讲话,心脏也在跳动。因此说活着。如果我现在心脏麻痹倒了下来,眼闭了,心脏也停止跳动了,人就说死了。活着的时侯是水谷。因心脏麻痹而倒,眼闭了就不见得不是水谷。眼睁、眼闭,心跳,心不跳,水谷还是水谷。因此心脏停止,心脏跳动,状态确实不同,性质却是一样。
  因此,所谓生不仅是活着,应看作是没死。死了还是没死,状态虽不同,却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比如手掌,向这个方向是生,反转过来是死。手还是一个手。因此,不是把生理解为活着,而是可以把生理解为没有死。
  把没死的人叫做未亡人。这是句奇怪的日本活。这句话里并不含有女性的意味,也不含有死了丈夫的意思。只是指还没有死的人。现在活着的人还没有死。大家都是未亡人。应该死的而没有死,因为还活着,所以活着的人都是未亡人。所谓彻底地来理解生,通过死来理解生,不是把生理解为因为生下来了所以就生,而是把生理解为应该死的还没有死。生生相续,即蒙受无量寿无量光南无阿弥陀佛之生命的生生相续,是意识到它的本意,更具体地来说,是意识到了生死,死和生一样这一本意而被自觉认识的。
  生就是生,这种考虑方式,不是宗教的自觉。宗教的自觉,是了生死,用还没有死来思考自己的人生。这才能真正自己认识自己。刚才所讲的由无量寿、过去一切人的生命、愿望、祈祷的积累,才有了像扇轴那样不可代替的宝贵的我的生命,这种理解才是真正自己认识了自己。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