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信仰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原始信仰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藏族土著苯教,一是公元七世纪佛教传入藏土后逐渐发展形成的藏传佛教,一是广泛地存在于乡村牧区的民间信仰(保留了许多原始信仰的特点)。
1、苯教:
苯(ben)是藏文古词,“念诵”之意。苯教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笃苯、洽苯、觉苯。苯教“唯镇鬼怪、上祀天神、中兴人宅”。认为有地方神、家神、战神、舅神等诸神祇存在,人死可为鬼神,鬼神殁灭可转而为人。鬼神可主宰活人生命。只有神可解除鬼的危害,因此杀牲祭祀、祈福、禳解等成为苯教的特点。据载苯教法事非常之多,有360种禳祓法、8.4万种观察法、四歌赞法、八祈祷法、81种超荐亡灵法、81种镇邪法等。
从苯教为代表的古象雄文明对藏族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从现在藏区看,苯教寺院和苯徒仍然数量不少。
2、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先后从中国的中原地区和尼泊尔传入当时的吐蕃,先是在王公贵族中间流传,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属于大乘佛教,与汉地所传并不相同。明显的有异于它的发源地印度以及他地所传之佛教。藏传佛教最有特点的是对地方政治、经济的参与而形成的“政教合一”制,众多教派以及活佛转世制度,显密兼修,尤重密宗的修持,可以说既有外来因素,又深受古老苯教的影响。
佛教最早传入藏土的时间,据史书记载是在吐蕃第28代王拉脱脱日年赞时,据说当时从天空降下佛经和金塔,藏族的佛教史家们便称此为“佛法之始”。公元七世纪时,赤尊、文成公主进藏,也带来了部分佛像和佛教经典。同期,吐弥桑布札师徒与印度阿黎古萨诺和婆罗门香嘎、克什来尔人达奴,汉和尚玛哈德娃才等翻译了《宝云经》、《宝箧经》、《宝集咒》、《月灯》、《百科拜悔经》等佛教经籍。译经的开始标志着佛教真正进入藏地。
其传播的过程分为“前宏期”(公元七至九世纪)和“后宏期”(公元十——二十世纪中叶)。在“后宏期”漫长的过程中,不断有印度和克什米尔地区的佛教高僧前往青藏高原传法。佛苯之间也展开了残酷而激烈的抵制和斗争。佛苯之争不仅仅是两种教或宗教理论之争,其中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之争,也有深刻的政治斗争和政权斗争。在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许多教派,主要有:宁玛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举派(俗称白教)、格鲁派(俗称黄教)等。其中以十五世纪初宗喀巴大师对宗教进行改革后创立的格鲁派影响最大,以此为标志,藏传佛教体系全面形成。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