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鬼”
"大家鬼",阿昌语中叫"阿靠玛",有的认为所有死去的祖先合伙回来"咬"人,便称为"大家鬼";有的认为是已死祖先中的一个亡魂经常回来"咬"人,便称"大家鬼"。
“小家鬼”
“小家鬼”,阿昌语叫“阿靠炸”,名姓都有,据说也是认为祖先鬼魂回来“咬”人。
“灵”
“灵”,据说如果娘家的人得罪了已出嫁的姑娘,她死后的鬼魂要回娘家来“咬”人,这就是"灵"。
笃信小乘佛教
户撒、腊撒地区的阿昌族普通信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只求自我解脱,自我超生,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佛教,是与"普渡众生"的大乘佛教相对而称的。户腊撒地区的阿昌族因为与傣族为邻,受傣族影响,也崇信小乘佛教。户腊撒地区的佛寺、佛塔,其造型也与傣族的相似,但多为清代建筑。据此推测,阿昌族笃信小乘佛教,大约不会晚于清代。
户撒地区自明洪武年间被划为西平侯沐英的私庄,派部属驻守屯垦以来,大量汉族进入这一地区与阿昌族杂处,全方位地与阿昌族交汇融合,使这一地区阿昌族文化色彩斑斓,宗教信仰多元性特点突出。过去这一带有六寺、六会、九摆、九塔、四十七奘,其内容形式包括了汉传佛教、道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户撒的皇阁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为道佛合一的寺庙,是汉族、阿昌族等各民族善男信女长期以来朝拜的圣地。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户撒地区具有更浓厚的色彩,户撒地区阿昌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约公元15世纪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这一地区,其教派、教规、宗教仪式、宗教节日及其名称方面与傣族相同,此外,经书用傣文抄写,和尚讲经说法用傣语和巴利语。宗教节日在民族节日中占较大比例。文革期间,民族宗教受到严重冲击。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不断得到落实,被毁坏的寺庙、佛塔得到重新修复重建,逃到国外的僧侣返回故地,开始正常的宗教活动。
禁忌
阿昌族的禁忌大多与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和封建意识有关,有些内容逐渐发生了变化。主要有:不能跨过木工工具、堂屋的火塘。不能跨过路上拦着的绳子。不能骑马过街或进村。不能跨坐在堂屋门槛上。妇女不能从犁、耙等全套犁田的农具上跨过。男人不走晒有妇女筒裙处。妇女生小孩,未满七天,别家男人不能进入院内。堂屋神龛除自家人外,外人一概不能动,出嫁后的女儿、家中的孕妇也不能动。家堂神龛不能摆放铁器等凶器。吃饭用餐只能男性长者坐上座,女婿年岁再高也不能坐上座。兄弟各自成婚后,互不能进对方的寝室。父亲不能进已婚儿子的寝室。"色曼"只能是男人主祭,全村祭"色曼"时,村里不能留有外寨人,也不许外寨人经过村子,包括嫁到外寨的本村姑娘。死在寨外的人,尸体不能抬回寨子。送葬返回途中,不能回头看。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