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佛陀的弟子阿难尊者到长者的家来,看见这两只鹦鹉会说话,就教它们苦集灭道的四谛法,并为它们讲述四谛的道理。这两只鹦鹉听了,多么的高兴!飞到树上后,日夜不停地念诵四谛法。可是不幸,有一天晚上,这两只鹦鹉在树上栖宿时给野猫咬死了。
两只鹦鹉因为生前听闻了佛法,种下了善根,死后生到天上去,享受到天上的福乐;等到天福享尽了以后,又生到人间来,从小就非常聪明,长大后出家修行,成为德学兼优的高僧,最后解脱了生死的痛苦,证得了涅盘的安乐。
各位!鸟类听闻了简单的佛法,都可以获得那么好的福报,这证明听闻佛法的功德力量,的确是不可思议!人为万物之灵,我们要是不抓紧机会,多多来听闻佛法,研习佛理,真是交臂错过了!
一个学佛的人一定要找机会去听法,不听佛法,就不懂得佛法的义理;,但是,听了佛法以后,还要把你所听到的佛法加以详细的思惟、研究、辨析、分别、抉择,然后才能够获得确切的认识。所以学佛的第二个步骤,是思惟佛法。
佛陀的教法本来是圆满的、究竟的、平等的,《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是众生的根性却有种种的不同。佛陀为了要适应这些不同根性的众生,不得不随机施设种种不同的法门,于是本来平等的佛法遂有了义教和不了义教的差别了。
什么是了义教?什么是不了义教呢?根据法相宗的判断,佛陀一生所说的经教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佛陀成道以后,看到一般人,甚至那些婆罗门教的宗教师和各派哲学的学者,都执著每个人有个实我的存在,所以在说《阿含经》时,阐述五蕴法,说明“我”是五蕴法假合的,如果加以分析,则只有法而没有我的存在,强调无我的道理,使他们放弃了我执。这叫做我空法有时,属於小乘有教。
佛陀说了《阿含经》,阐明我空法有之后,很多小乘根机的人悟道证果。但是还有一些人虽解我空,尚执法有;也就是说,虽然了解我是五蕴假合的,五蕴离散,便没有我的存在了,但却著诸法为实有,所以第二时期佛陀就说《般若经》,显示一切法都没有自性,来破除他们的法执,这叫做万法皆空(也称我法二空)时,属于大乘空教。
一般凡夫,执见是很难破除的,闻有则执有,闻空又执空。第二时期说《般若经》,谈空破相,虽然有很多利根的人闻法证果,但是还有一些人听了佛陀说空,又起空执,以为既然万法皆空,也就无法可修、无佛可成了,这又落入断灭空,患了空病。所以第三时期,佛陀就说《解深密》等经,开示三性、三无性,以显示境无识有;一切法依他而起,遍计所执非有,圆成实性非空,非有非空,才是中道真理。这个时期,叫做非有非空时,属于大乘中道教。
说到这里,什么是了义教,什么是不了义教,可以说已经昭然若揭了。在上面所说的三个时期中,第一时期的我空法有和第二时期的万法皆空,显然是不了义教,只有第三时期非有非空的中道,才是了义教。这所谓了义教,就是圆满的、究竟的,可以作为准则的;而不了义教,就是不够圆满、不是究竟的,不可以做准则的。我们要把听闻到或自学到的许许多多法义,审细的思惟、辨析、抉择,哪些是了义的,哪些是不了义的,当然要以了义抉择不了义,绝对不得以不了义来抉择了义。换句话说,必须要以了义的为准则,绝对不得以不了义的为准则。由于这样审细地思惟、辨析、抉择所引生的智慧,叫做思所成慧,即是由思惟佛法所成就的智慧。
责任编辑: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