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这些新兴国家除了实力强盛之外,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有没有什么特点?
答:据我初步地研究,有三种情况值得一提:①在种族问题上,矛盾的增多;②在经济问题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在思想上,反婆罗门教义的新思想的兴起。这三种情况都反映在“种姓制度”问题上。
问:什么是种姓制度?
答: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创立的。“种姓”这个词儿是从是梵语“Varnā”翻译过来的,它的原来的字义是“颜色”或“品质”。照他们的说法,肤色白的雅利安人是品质高贵的种族,深色皮肤的达罗毗荼Dravida族和其他土著民族是品质低贱的种族。这种制度原来是用以划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界限的。后来随着工作和职业的分化的发展,本来用以划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种姓差别,也在雅利安人自己中间起了反映,于是有四姓四个种姓的划分。最高的种姓是婆罗门Brāhmana,是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侣阶级到后来婆罗门也可以当国王;其次是刹帝利Ksatriya,是掌握军政的国王和武士阶级;其次是吠舍Vaisya,是商人、手工业者,也有从事农耕的农民阶级;最下的种姓是首陀罗Sūdra,是农人、牧人、仆役和奴隶。前三者是雅利安人,后者是非雅利安人。各种姓有它的世袭的职业,不许被婚姻混乱,尤其严禁首陀罗和别的种姓混乱。对首陀罗男子和别的种姓女子结合所生的混血种,特别订有法律,给予一种贱名,如首陀罗男子与婆罗门女子的混血种名为旃陀罗Candāla。他们的地位最低贱,不能与一般人接触,被称为“不可触者”。这种人世世代代操着当时认为下贱的职业,如抬死尸、屠宰、当刽子手之类。种姓制度不仅订在法律里面,而且神圣不可动摇地规定在宗教教义和教条中。在婆罗门教势力强盛的“中国”地方,种姓制度最严格。
问:在新兴国家地方也有种姓制度吗?
答:随着雅利安人势力的扩展,这些国家都不能不受到婆罗门文化的影响,当然也都存在着种姓制度,但种姓制度所遇到的困难就比较多得多。第一,在这些国家里,土著人民占的比率大;第二,雅利安与非雅利安种族混合情况比较普遍;第三,为了巩固雅利安人在那些地方的统治,有不少土著部族的首领通过入教仪式被安排在刹帝利种姓之列。在种姓制度下,统治阶层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之间一向存在着矛盾,尤其是非雅利安人的刹帝利对婆罗门的优越地位的反抗,更加显著。据研究,摩揭陀国的人多半是吠舍和首陀罗的混血种,婆罗门法典认为他们是半雅利安、半野蛮的下等种族。后来统一印度的摩揭陀国阿育王,据说就是首陀罗的血统。在这种环境中,反对婆罗门种姓制度教义的学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和欢迎,而释迦牟尼倡导的“四姓平等”之说,事实上反映着当时那些新兴国家的人民对种姓制度的不满。
问:释迦是不是雅利安种?
答:关于释迦的种族问题,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蒙古种,有的说是雅利安种。但是从当时的地理看,迦毗罗国地处僻远,又是小国有人研究,认为它当时是拘萨罗国的附庸国,因此它的王族不是雅利安种的可能性较大,而且佛经上不只一次说释迦牟尼的身体是紫金色,这可以为释迦族不属于白色的雅利安种的一个论据。
问:能不能说当时种姓制度问题上的矛盾纯粹是种族的矛盾?
答:不能那么说。据我看,它还反映着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矛盾。
责任编辑: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