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在给孩子起的名字中,寄托了自己的感情,如父素嫌养小孩太多,想结束生育,便给小孩起名"仓木决",意思是终止。"穷达"的意思是最小的,表示再不要小孩。如果父母想生男孩,便给自己的初生女儿起名"布赤",意思是"带男孩","下资要生男孩";或者为了保住所生男孩的性命,故意给他想女性名字,如"格桑德吉"等。要是父母希望儿子长寿,便给孩子起名"次仁"、"次旦",这我数是前面有孩子夭折的情况。如果父母年岁大了,认为以后不可能再生小孩,或是这个小孩来之不易,前面死得多,便给儿女起名"拉则"(象仙女一样漂亮),"诺布"(意思是宝贝)、"拉姆"(仙女)。有的父母因为自己生下来的孩子死得多、活得少,为了使孩子容易成长,故意把自己的小孩名字起得很贱、很随便,如:"其加"(狗屎)、"帕加"(猪屎)、"其朱"(小狗)等。
在牧区和一些偏远的地方,人们文体水平很低,给自己的小孩起名也应随随便便,如:
措姆--大海
玛琼--大块酥油
那日--黑蛋(黑黝黝的)
那森--黑头发
白巴--青蛙
郭日--圆头
嘎嘎--可爱的、心爱的
括低--陶壶
藏族人起名由于有上述原因,所以相仿的名字很多,如"次仁"、"丹巴"、"巴桑"。你在一个单位、一个村子里,可以同时听到二、三、四个相同的名字,甚至十几个相同的名字。为了区别,人们在名字前面加一些说明。
一种是在名字前加大、中、小,如:大巴桑、中巴桑、小平措。
一种是对不同地方来的人,名字前加上地名,如:推穷旺推、亚东旺堆中的"堆穷"和"亚东"都是地名。又如:仁布多吉、堆龙多吉中的"仁布"、"堆龙"都是地名。
一种是用人的生理特征在后面加以区别。如
格桑索却--拐子格桑
扎西巴杂--麻子扎西
丹巴国钦--大头丹巴
多吉辖过--瞎子多吉
巴桑甲马--胖子巴桑
旺钦跌布--矮个子旺钦
次丹堆古--驼背次丹
另一种是用职业来区别人名,如:
玛钦次旦--炊事员次旦
谐本齐美--泥水匠齐美
兴索强巴--木匠强巴
安姆吉格桑--医生格桑
还有用性别和老幼来区别的,如同样一个"达娃",男的叫"普达娃",女的便叫"普姆达娃";又如大人和小孩都叫扎西,区别老小可叫"波扎西"(扎西爷爷),"普扎西"(小孩扎西);"莫央金"(央金老太)、"普姆央金"(央金姑娘)。
解放后,随着人们政治生活的变化,在起名字的时候,也有一些新的内容,如:
金珠--解放
达玛--红旗
德吉梅朵--幸福花
也有为了赶时髦,给小孩起名为萨杰(新生),这类名字多数是用汉文的含义来定名的。
在四川、青海、甘南等汉藏杂居地方,以及角放比较昌的昌都地区,因藏汉联姻或受汉族姓名的影响,出现带汉族姓、藏族名的名字,如:张旺堆、李次加、陈贡布、赵仁增。
在青海汉地的藏族地区也在依照汉族立姓的,如他的家族名叫"卓仓",意为"麦家",就用麦字近似的汉字"梅"作姓,起名"梅多吉"、"梅托米"等。
藏族的名字多数是男女共用的,如:达娃、尼玛、巴桑、扎西、格桑等;但也有一部分是严格区分,只用于女性的,如:旺姆、卓玛、卓嘎、央金、桑姆、曲珍、拉珍、拉姆、仓(姆)决等等。 只用于男性的,如:贡布、帕卓、顿珠、多吉、晋美、旺堆、珠杰、罗追、占推,等等。
西藏北部人民中,由于地方性语音的差异,出现本来是四个字的名字,说习惯了,便成了三个字,如:"次仁吉",本来应是"次仁德吉",因为说快了,把后面的第三音节"德"字省略去。又如:"央扎西",本来是"央金扎西",习惯把第二音节"金"字省去,变成央扎西。但在青海地区的藏族也有起三个字的名字,如"桑杰加"、"卓玛措"等等。
藏族的名字变化是很多的,这里说的只是一般的情况,特殊的叫法多得很,不能一一列举。
对亲戚的称谓,藏族与汉族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汉族对祖父、外祖父、祖母、外祖母的称呼是的严格区分的,但藏族就没有严格区别,祖父、外祖父统称为"波拉";祖母、外祖母统称"莫拉"。
汉族对亲戚的称呼也有严格的区分,比父亲大称"伯伯""伯母",比父亲小称"叔叔"、"婶婶"。藏族就没有那么严格,凡是父亲的的兄弟,都称"阿库";凡是父亲的姐妹,都称"阿妮"。
藏族对你氏系统的称呼,区分不甚严格,显得十分亲热;相反的,对母氏系统的称呼,比较严格。例如,对老丈人称"曲波",对丈母娘称"曲母";对妻子的兄弟称"归不";对妻子的姐妹则称为"归母"。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