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北京天桥文化中的鼓书艺人
来源:优易学  2011-7-19 12:12:22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天桥的鼓书的场子特别多,仅三角市场就有三四家,都是演唱成本大套的历史故事的。记忆比较深的有三个,最大的一个在三角市场的最西头,是王艳芬和王艳茹两个姐妹轮流演唱,唱的是西河大鼓,有位弦师为她们伴奏。唱的曲目好像是《三侠五义》一类的故事。当时这二位已经是知名的鼓书艺人了,常在广播电台上演唱,颇有一些听众。她们演出的场子虽然也是用板凳围起来的露天的场子,但是到了冬天特别寒冷的时候,还用棉布天棚罩起来,挡风御寒,可见即使是三九天,还是有听众的。这两位艺人在候场时,穿着皮斗篷,手里抱着暖水袋,到演唱时,还是脱了斗篷,露出里面紧身的彩缎的旗袍。另外一位是蔡金波,也是一位演唱西河大鼓的女演员,但她却颇有男演员风度,不太讲究服饰,也爱表演武段子,时时展现刀马工架,其演唱的内容大约是“说唐”、“杨家将”一类的故事。 
  我听的最多的是三角市场南端的刘田利,他唱的也是西河大鼓,多是《大八义》《小八义》一类。刘是一位男演员,他演唱的调子虽属西河调,但与一般艺人演唱的西河大鼓略有区别,其伴奏尤有特色。一般唱西河大鼓的只有一位弹三弦者伴奏,而刘田利又增加了一把四胡和一个大正琴。这种大正琴按说只能算个大人玩具,比口琴还差着一等,正式乐队没有它的位置,但它用钢丝作弦,音色独特,刘田利用来为自己的西河调伴奏,听起来别有风味(大正琴是日本人带来的,从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大正琴在北京十分流行,那时每到傍晚,在大街小巷常常可以听到铿铿的大正琴声,而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它了)。刘田利的听众很多,有些是天天都来的。刘正当中年,嗓子高亢嘹亮,从我那时的欣赏水平来看,在天桥是属于一流的。在演唱中他不搞过多的花腔,以叙述故事为主;而且说的比唱的多,他又以表演见长,一根鼓键子帮他做出许多描绘鼓书中人物形象的动作,所以像我这样的十来岁的小孩也能一听就是半天。因为最早听的西河大鼓就是刘田利,所以后来不论是在电视上抑或晚会上,听到西河大鼓的伴奏的声音我就会想起刘田利。 
  今年到山西大学参加学术研讨会,与一位搞通俗小说的教师谈起江湖艺人所依据的演出底本的问题。他说七十年代下乡插队时与北京一个同学很要好,到北京来玩就住在他家。他父亲原来是唱大鼓的,五十年代以后,安排到澡堂子烧锅炉。我细一打听,原来就是刘田利。山西大学那位老师说,刘还保留着许多他们手抄的本子,可惜那时我对这些不感兴趣。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