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义
释迦牟尼所创佛教的教义,主要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报应轮回说等。
(一)“四谛”
“四谛’’即苦、集、灭、道四大真谛。谛意为永恒的真理。“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
1.苦谛:把社会人生判定为“苦”,人在世间有所谓“八苦”,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盛(或称五蕴取)。“人生在世间就是苦难”为释迦牟尼创教初期教义的最主要内容,是佛教的人生哲理。
2.集谛:是对造成痛苦与烦恼原因的分析。《四谛经》以“到处不断地追求快乐的渴爱”为苦的原因。
3.灭谛:提出了佛教出世的最高理想—涅架。“涅槃”是梵文音译,意译为“圆寂”。涅架的根本特点是达到熄灭一切“烦恼”、超越时空、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4.道谛:是达到涅粲的修行方法,即从身、口、意三个方面规范佛徒的日常思想行为的正道。
(二)八正道
亦称八圣道,或八支正道,也称八中道,是由凡人圣的正确道路。它指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佛教称,人们如果按照上述“八正道”来观察、思考、说话、行动和生活,就可以由“迷”转“悟”,达到无苦境界。
(三)十二因缘
缘起说,也叫缘生说,是因缘生起的简称。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都处在因果关系之中。十二因缘生起说将人生分为12个环节:过去世二因(无明、行)造成现在世五果(识、名色、六处、触、受),现在世三因(爱、取、有)造成未来世二果(生、老死),生而复有老死,构成未来世之苦。这种三世、两重、十二缘起的生死轮回之苦的根源是过去世的无明、行二因。缘起因果报应轮回说,是佛教宇宙观、人生观和宗教实践的理论基础。
(四)“三法印”
佛教还针对婆罗门教“梵天一如”说,提出五蕴(或称五阴)说,认为一切众生乃至整个世界都是由色、受、想、行、识5种因素组成的,聚散生灭,变化无常,既无绝对的主宰者,也不存在一个常住实体。五蕴说是原始佛教出世宣传的哲学基础和依据。佛教徒大都倾向用简便的方法求解脱(如禅宗、净土宗)。“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及“涅架寂静”便成为“三法印”,即佛法之特征。三法印再加上“一切皆苦”,也称为“四法印”。只有符合法印的学说才称得上佛教学说,它是用以印证佛教学说的标准。
佛教以缘起因果报应轮回说教导人们去恶从善、积德行善,以求得解脱。当代中国佛教界据此将佛教的宗旨概括归纳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四、经典和标志
(一)佛教经典
佛教的经典,包括经藏(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释迦牟尼后来大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汇集),故称三藏经,或称“大藏经”。“藏”的原意是可以盛放东西的竹箧(qie),有容纳、收藏的含义,佛教用以概括全部佛教典籍。
(二)佛教的标志
佛像的胸部,往往有右旋“的”或左旋“刑”的标志,表示吉祥万德。
佛教的标志也往往以法轮表示。因为佛法如车轮年辗转,摧破众生烦恼。
责任编辑: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