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中统治地位的确立与变化
(一)独尊儒术
西汉初年,统治者崇尚黄老之学,以道家清静无为作为治理国家的主要宗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尖锐激化,清静无为显然已不能适应统治需要。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博士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对儒家思想进行系统的阐述和发挥,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与“君为臣纲”为核心的新儒学,大力倡导独尊儒术。建元五年(前136),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置五经博士,专任儒生,负责解释儒家的《五经》。第二年,凡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被一律罢黜,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入朝,这就是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玄风蔚然
由于汉末以来长期的割据纷争,社会动荡不安,使世家大族的思想越来越空泛没落,他们无法确切地解释各种社会现象,只好向虚无主义的精神世界寻求安慰。代表世家大族没落思想的玄学,作为一种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魏晋时期,玄学在哲学思想领域里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玄学产生于曹魏中期,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等。他们以老庄思想解释《周易》,开儒道结合之先河。西晋初年的嵇康、阮籍则公然宣称“老子、庄周吾之师也”,诋毁名教,玩世不恭。玄学的最后完成是在西晋末年,向秀、郭象等宣扬“名教出于自然”,彻底走上了儒道合一的道路。
(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宋代以后,理学在思想界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理学是在传统儒学基础上吸收了某些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一种唯心主义体系,是适应宋代以后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激化等新情况而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集中在宋、明两代,也称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分为两大派:一派是以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也称程朱理学;另一派是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也称陆王心学。两派对宇宙起源、理气(即精神与物质)关系等哲学基本问题有不同看法,但总的来说应属于唯心主义内部分歧。
南宋大理学家朱熹集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之大成,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提出以“理”、“气’’关系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理”(或称“绝对精神”)是万物生成的本源,而“气”是万物生成的材料,理在气先,理气结合生成万物。他的tt理,反映到人类社会中,就是封建伦理道德,儒家三纲五常。他认为“人欲”是与天理相对立的,只有“灭人欲”,才能“存天理”。
与朱熹同时的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理学的代表人物,观点与朱熹针锋相对。他认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中期王守仁接受陆九渊的思想,并吸收佛道两家的某些观点,形成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体系。他的心学核心内容是所谓的“心外无物”。在他看来自然界的万物都是人心的体现,离开人的“本心”,一切都不复存在。
(四)清代的朴学
朴学也称考据学、汉学,原指汉代经学家对先秦儒家经典著作进行注释、疏证等工作而言,以其提倡朴实的学风,故名。两宋以来,一些学者对大批儒家典籍的成书年代、作者和内容等进行详细的考证、训诂,考据之风大起,到清代更形成了专门的考据学科。
清代早期的考据学者主要代表为顾炎武。他主张做学问应当讲究“经世致用”,并通过考证古籍来说明白己的政治观点。他的治学态度对后代的学风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乾嘉时期,考据学达到全盛,形成一支专门的学派,史称“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分吴派和皖派。吴派以惠栋为首,主要致力于搜集汉儒的经注,加以解释、疏证;皖派以戴震为首,注重对“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中名物制度的考证,从音韵学、文字学等方面人手,判断和了解古书的内容和含义,因而不仅在考据学领域里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对小学和音韵学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乾嘉学派整理了大批古籍,对之进行了大量的辑佚、辨伪、校勘、考据工作,为后人研究这些古代典籍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是,乾嘉学派的作者们不去注意和揭露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而是埋头故纸堆中进行繁琐考证。这一弱点使乾嘉学派逐渐被清统治者所利用,成为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御用学派。
(五)儒家的思想特征
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董仲舒、二程、朱熹等不断发展完善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在政治上,它主张统治者应敬天法祖,节用爱民,实施“仁政”;老百姓应严格遵循君臣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自觉遵守一切传统的纲常伦理和道德规范。由于儒家思想适应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自汉代以来,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尊奉,以之作为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主导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5点:
1.奉孔子、孟子为宗师,孔孟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观念构成儒家思想最基本的内容。
2.重伦理、教育,重人事而轻鬼神,是一个将知识、心理、伦理、政治结合在一起的政治学说。
3.重传统文化,主张“克己复礼”、效法先王,尤其推崇以尧、舜、文、武及周公为代表的古代圣贤,以之作为后世的楷模。
4.以“仁爱”为思想核心,以“中庸”为处事准则,用“内省”(自我反省)来自我约束,将天地人和作为追求的理想境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数千年来儒家思想的基本特质。
5.以四书、五经为主要经典,历代儒生常常通过注疏经书的方式对儒家学说进行阐发。
责任编辑: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