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芙蓉山煤矿的情况
1、芙蓉山煤矿开采历史
芙蓉山地处韶关市区西南郊武江区内,地下煤炭资源丰富,主要出产无烟煤。据韶关西河田心村《禁开采煤碑记》记载,明清时期韶关已经开始大量开采煤炭,当时芙蓉山上也有零星试探开采。最初开采时是从地表煤层露头处向地下开采,即原始露天开采。解放后60年代,以广东省202地质队为主的地质勘查部门对芙蓉山煤矿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勘查,先后提交了多个勘查报告。随后建立起规模较大的芙蓉山煤矿。芙蓉山煤矿始建于1974年6月,位于韶关市郊芙蓉山,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2´02"~113°34´39",北纬24°46´19"~24°47´48",煤矿面积5.3km²。芙蓉山煤矿从1975年开始运营,开始产量为5000吨/年。到1987年产量为3.32万吨/年,最大年产量为6万吨/年。另外还有区属煤矿—芙西煤矿、芙北煤矿、大坪煤矿和一些个体小煤矿。至1999年调查时,全山大小煤矿14个,偏远地方还有一些私人小煤窑。芙蓉山煤层属湖南测水煤系,芙蓉山煤矿煤的变质程度达到高变质无烟煤阶段,属低水份、中灰、低硫、中、高发热量的无烟煤。发热量3800~4800大卡/公斤。煤的颜色为暗灰色至钢灰色,多呈金属光泽或强玻璃光泽,鳞片状,以粉状煤为主,少量粒状及块状。累计查明资源储量2018万吨,保有储量1805万吨。
2、关闭情况
为整治环境,保护芙蓉山生态,1999年韶关市制定了《芙蓉山风景区总体规划》。规划实施后,大部分煤矿已经停产,只剩下3座煤矿,即芙西煤矿、芙北煤矿、大坪峒煤矿。这3个煤矿1985年后由武江区煤炭工业公司开采。该公司2001年进行改制,成立了民营股份制的腾丰经贸有限公司。2004年1月9日,3个煤矿的生产许可到期,武江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下达了《关于关闭芙蓉山煤窑的紧急通知》,2004年4月三煤矿被关闭。至此,芙蓉山煤矿被全部彻底关闭,结束了芙蓉山上的采矿历史。
三、矿山公园的基本概念:矿山公园是以展示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体现矿业发展历史内涵,具备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们游览观赏、科学考察的特定的空间地域。
矿山公园的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采用环境更新、生态恢复和文化重现等手段,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四、建设矿山公园有什么深远意义?
答:矿业遗迹是人类采矿活动的历史记录,是当今受世界保护的重要自然和文化遗产。建设矿山公园旨在保护和抢救现存的重要矿业遗迹,科学利用矿业遗迹资源,弘扬悠久的矿业历史和灿烂文化。建设矿山公园还有利于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旅游业,促进资源枯竭矿山经济转型;有利于树立典范,推动矿山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申报有严格条件吗?
国家矿山公园的主要评价指标为矿业遗迹、环境条件、开发条件、总体规划四部分。所申报的国家矿山公园应满足以下要求:国际、国内著名的矿山或独具特色的矿山;拥有一处以上稀有的或多处重要矿山遗迹;区位优越,自然与人文景观优美;进行过系统的基础调查研究工作;土地使用权属清楚,基础设施完善,具有吸引大量游客的潜在能力。
六、广东缘何选址韶关芙蓉山申报国家矿山公园?
国土资源部要求每个省建设1至2个国家矿山公园,根据研究,韶关市是广东省境内主要的矿山集中地,矿产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是首选对象;而芙蓉山有众多煤矿开采等矿产遗迹,还有芙蓉古刹、气象台、芙蓉洞、观景台等多处景观资源,现又被纳入韶关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建设;随着韶关市新一轮的总体规划将西联作为城市的新区,其位处市区“心脏”、交通便利、吸引游人的区位优势日趋凸显。结合国家矿山公园的申报要求,芙蓉山固然成了最佳选址。
七、韶关矿业历史?
韶关地处南岭山脉之南,珠江水系之北江上游,地理位置介于东经
112°50′~114°45′,北纬23°53′~25°31′。全境直线距离东西长192千米,南北宽184千米,处于南岭山麓的中段,构造上属于华南褶皱带的一部分,在地质历史中经历过多次构造成矿运动,形成比较齐全,储量较大,分布较广的矿产资源,有“矿都韶关”之称。韶关矿产开采与冶炼起源较早,一度达到鼎盛,矿业文化历史悠久。
西周晚期到春秋时代韶关已有制陶业;西汉时开始有零星采煤活动,《汉书·地理志》记载:“豫章郡(汉豫章郡包括韶关地区)出石,可燃为薪。”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在曲江已置有银场。唐代已有水银、丹砂、铁、金、银的开采和冶炼。唐代后期煤的手工业开采活动开始,距今已有1000余年。宋代成为古代矿产开发鼎盛时期。《宋史》列韶关为“银之冶”、“铁之冶”“铜之冶”“铅之冶”,最盛时有工匠10万余人,年产铜百万斤,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宋末元初,岑水矿一度停产。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复置。明清时期,各地铸铁业相继兴起,翁源、南雄、曲江都办起铸造锅、犁头、神钟等作坊,是当时全国13大铁冶炼地之一。
民国时期,各县均有民营矿山,主要生产煤炭、铁、钨、铋、钼、铜、铅锌、锑等,其中曲江富国煤矿饮誉省港和东南亚各地,号称“广东煤业的巨擘”;此时,韶关矿冶业门类有采矿、冶炼、铸造三大类,带动小火电和小水电业兴起。在此完备的工业基础上,铸铁业发展到铸造土枪、土炮和仿制“七九”步枪;1934年至1938年,民国政府建起韶关飞机制造厂,自行设计生产“复兴号”飞机(至今韶关有复兴路),并装配“霍克三式”战斗机40余架,成为当时全国主要的飞机制造厂之一。
建国后,1951年1月成立广东第一个国营钨矿山(曲江瑶岭钨矿),产品有钨、锡、铜、硫等10多个品种。1958年至1965年,经20几个地质勘察队伍的辛勤努力下,探明韶关丰富的铀矿、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煤炭等资源,为发展韶关的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尤其是韶关铀矿开采和全国第一座土法铀水冶厂的建成,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贡献。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在中国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中,大约有2/3的重铀酸铵材料来自于广东韶关。
1966年至1980年,韶关钢铁厂、大宝山铜选厂、韶关冶炼厂、大岭冶炼厂、凡口铅锌矿等一批大中型国营企业先后建成投产,推动了一大批地方工业的发展。生产门类有采矿、选矿、冶炼、加工、冶金机械、铸造等六大类。形成了采、选、铸、加工一条龙生产。至1987年,主要产品有钨、铅、锌、铋、钼、铜、锡、生铁、焦炭、钢、钢材、锑、铝等20大类。
韶关矿产资源比较齐全,且储量较大,分布较广。与全国、全省比较,到1987年止,已发现的矿产,全国有162种,广东省117种,韶关市有88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全国有148种,广东省有85种,韶关市有55种。韶关市有12种矿产居全国前10位,其中铅、银和锌分别居全国第二、三位。铅、锌、铜、钼、钨、铋、锑、汞、铀、砷、煤、稀散、稀土、萤石、石灰岩、白云岩16种,在广东省名列第一;大理石、橄榄岩、硫铁矿、耐火粘土等,名列广东省第二、三位。尤其是有色金属矿产,在全国、全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韶关又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
展望未来,韶关正在开展重要成矿远景的资源调查评价,加强危机矿山接潜资源的勘探,并勘察出了可观的前景储量,为培育韶关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矿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更增强了韶关矿业人开创美好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八、小知识:煤的形成 (Formation of coal)
煤是古代植物遗体的堆积层埋在地下后,经过长时期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低等植物遗体所形成的煤,分布范围小,厚度薄,很少被人利用。那些分布广、规模大、利用广泛的煤,都是高等植物的遗体(主要是古代的蕨类、松柏类以及一些被子植物的遗体)形成的。
在地球的历史上,最有利于成煤的地质年代主要是晚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的侏罗纪以及新生代的第三纪。在这几个时期内,地球上的气候非常温暖潮湿,地球表面到处长满了高大的绿色植物,尤其在湖沼、盆地等低洼地带和有水的环境里,封印木、鳞木等古代蕨类植物生长得特别茂盛。当时,高大的树木倒下以后被水淹没,造成了倒木和氧隔绝的情况。在缺氧的环境里,植物体不会很快地分解、腐烂。随着倒木数量的不断增加,最终形成了植物遗体的堆积层。这些古代植物遗体的堆积层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断地被分解,又不断地化合,渐渐形成了泥炭层,这是煤的形成的第一步。
由于地壳的运动,泥炭层下沉,被泥沙、岩石等沉积物覆盖起来。这时,泥炭层一方面受到上面的泥沙、岩石等的沉重压力,另一方面又受到地热的作用。在这样的条件下,泥炭层开始进一步发生变化:先是脱水,被压紧,从而比重加大,而且石炭的含量逐渐增加,氧的含量逐渐减少,腐殖酸的含量逐渐降低。完成这几个过程以后,泥炭就变成了褐煤。褐煤如果继续不断地受到增高的温度和压力的作用,就会引起内部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进一步变化,褐煤就逐渐变成了烟煤或无烟煤了。
煤既是动力燃料,又是化工和制焦炼铁的原料,素有“工业粮食”之称。世界历史上,揭开工业文明篇章的瓦特蒸汽机就是由煤驱动的。此外,还可把燃煤热能转化为电能,火力发电占我国电结构的比重很大,也是世界电能的主来源之一。煤燃烧残留的煤矸石和灰渣可作建筑材料。煤还是重要的化工材料。炼焦、高温干馏制煤气是煤最为重要的化工应用,还用于民间和制造合成氨原料。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