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宫—龙王宫是蓬莱阁里面最大的单体建筑,始建于唐代,两个门神分别是定海神和靖海神,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副对联:龙绸丹崖所期和风细雨,王应东坡之祷翠阜重楼。上联讲的是登州此地的人们为了友好的收成都到这里来求龙王的保佑,下联是讲苏东坡来到登州作了五日知县,没有看到海市蜃楼很是遗憾,因此就来这里拜龙王,龙王感受到他的诚意,第二天就应苏东坡的祈求出现了海市蜃楼。中间供奉的就是东海龙王敖广,大家可以看到龙王的脸很黑,因为在古代人们都把下雨等自然现象归功于神仙的操纵,所以每当天气干旱的时候人们都会抬着龙王的雕像到外边游行,并且高呼:求大雨,求大雨。如果遇到屡求不应得情况就把龙王的雕像抬到太阳底下暴晒,人们都想只要晒到龙王受不了的时候就一定会下雨,所以龙王的脸很黑。左右两旁共8位站官,左面的四位是:赶渔朗 他可以把鱼虾都赶到一起供渔民捕获,所以渔民都很喜欢她,千里眼 风婆 雨师 神仙不走回头路,剩下的四位我们等下再看,后面的是龙王的寝室,左右两边是他的两位夫人,我国都是右为上,按理说右面的应该是他的正房,但传说,龙王对他的小妾宠爱有加,所以呢,他的右面是小妾,剩下的四位站官,雷公电母,顺风耳 巡海夜叉。
子孙殿—子孙殿里面供奉的是送子娘娘 眼光娘娘 疹子娘娘 以前这里是为老百姓求子的地方。但是现在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这里现在就成了“无子求子,有子保平安”的场所,门牌上的匾额“熊罴赐梦”熊罴是两种很凶猛的动物,传说梦见他们女子就能生儿子。
三台石—我国古代有这样一种说法:天为乾,地为坤,男为阳,女为阴,所以说地上最大的神仙应该是位女神,这六块石头是丹崖山上的石头,按照坤的卦位排布,所以又叫做“坤訤石”。“观止矣”这便是一个戏台,每年的正月十六都会在这里为天后娘娘演戏,“观止矣”有两种意思,1是说这里的歌戏表演的很好了,看过这里的就不用看别的地方的了,2是说歌戏开始了,大家都不要走动,不要打扰到娘娘看戏。
天后宫—蓬莱的天后宫是北方最大的供奉天后的宫殿。也就是南方人叫的:妈祖庙。前面这两个站官是嘉佑 嘉靖 传说他们连个曾经是海里的两个妖怪,被天后收复后,甘愿来此为天后守门,前面是垂花门,因门上两个倒垂的木质花雕而得名。垂花门是身份尊贵的象征,古代只有地位非常尊贵的人才能用这样的雕饰,可以看出天后在人们的心理是非常尊贵的。这棵树是唐槐,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吕洞宾和铁拐李在此下棋,烈日当头,铁拐李顺手拿了一根树枝插在地上,瞬间就长成了一株参天大树,因为是仙人所植,所以也非常神奇,这棵树曾经被火炒过,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块树皮,使后来植上去的,里面都已经空了填充的是水泥和砖块,但是这棵树还活着,只是花期要比其他的树木晚一个月左右。这里就是天后宫的主殿了,供奉的是天后娘娘的再塑金身,天后确有其人,他是福建莆田人,他从出生到满月都不啼不哭,默默无声,因此她对父亲给他取名叫:林默。林默从小就很有灵气,她八岁那年,村子里得了瘟疫但是都找不到病源在哪,林默告诉大家说病源在村子里的那口井里,大家到哪里真的发现了传播疾病的死老鼠,林默的妈妈还说林默有个习惯,每当大风大浪天的时候,林默就足不出户,在家昏睡。她妈妈问她是不是不舒服,他回答说:我没有不舒服,我睡觉是为了搭救海上遇难的船只,起初,家里的人都不相信。但有一天林默和她妈妈一起在织布,开始都好好的突然间林默双眼紧闭,很生发抖,口中还念念有词,他妈妈很害怕,以为他怎么了,就在他的肩膀上拍了一下,结果织布的梭子掉在了地上,林默睁开眼睛很痛苦的给他妈妈说:爸爸和哥哥的船在海上遇难了,我刚才正在救他们,被你一拍,爸爸就上来了,哥哥落水遇难了。她妈妈觉得她说的胡话,就未加理睬,过了几天只有他父亲自己回来了,证实了林默说的话。林默在一次搭救渔船时不幸被船上的桅杆砸中脑部而死,当时只有28岁,终身未嫁。人们都说:人行善事,死后成仙。所以当地人们不认为林默死了,而是认为她升天做了神仙,于是就在福建莆田的湄洲湾建了一所庙宇供奉林默,称之为:妈祖庙。后来在全国范围内供奉妈祖,也是有原因的,1是因为以前供奉的龙王面目狰狞,喜怒无常,经常兴风作浪,对百姓没有保障。2是因为,宋朝时皇帝派大臣路允迪出使高丽国,临行前大拜广德王,但在海上还是遇到了海难,出使的7艘船只有路允迪的船只安全驶出海难,回来后路允迪就禀报皇上说:在海上时是一位身着红衣的女子帮助他走出海难。皇上笃信那是林默娘的帮助,因此开始封号为:顺济夫人。后来又有了大量的封号。“天后”是乾隆册封的。最高册封为:天上圣母。旁边为八位站官,右面第一个手拿圣旨,发布天后的指令,第二个手持万法归宗,那个海域的虾兵蟹将违法了就交给那个海域处理,第三位是东海龙王敖广,第四位是南海龙王敖顺,后面是天后的寝室,传说天后有个习惯,就是单月睡东厢双月睡西厢,“福锡丹崖”是讲的天后会把福气赐给每个来到丹崖山的人。左面的四位站官,第一个手持印盒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室主任,第一个手持环海司令掌管海里的一些事物,第三位是西海龙王敖清,第四位是北海龙王敖丙。
寿字碑—这个字是个“寿”字,是五代时期陈抟老祖写的,清代一位官员拓片过来的,这个字可以分开来讲:上面一个“富”下面一个“林”中间一个“弗”意味种好树木富足长寿。而且这个字一笔下来,没有断笔,而且很长,因为中国人忌讳短寿和断寿。
碧海丹心—这四个字是冯玉祥将军题写的,九一八事变以后,冯玉祥主张联共抗日,得不到将介石的支持,心情很郁闷,他和元老李烈钧同游蓬莱,李烈钧看到冯将军郁郁寡欢就写了一副对联“攻错若石 同居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画 全凭赤手挽乾坤”请冯将军写横批,冯将军大笔写下了“碧海丹心”四个字,来表达他的爱国之情。
蓬莱阁—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蓬莱阁建于宋嘉佑六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他与南方的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齐名,被称为“北方第一楼”其他的三座有范仲淹,王勃等写的序驰名中外,而蓬莱阁也有其出名之处,“蓬莱阁”三个大字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铁保手书的,真迹藏在二楼的八仙阁里大家可以从左面登阁去看一下叫做:登阁成仙从右面下来叫做:仙人下凡。二楼除了有蓬莱阁的真迹外还有八仙醉酒的雕塑。
避风亭—这个亭子以前叫做海市亭,后来人们发现这座亭子的神奇就改名为避风亭。顾名思义就是说这个亭子能避风。亭子外狂风不止,亭子里面却一点风也没有,亭子里面还有一幅画,画的是苏东坡和他的弟子,大家可以看到弟子手里拿着一支蜡烛,蜡烛的烟是直着向上升的,大家再看一下苏东坡,他的衣袂是随风飘起的,原因就是因为苏东坡是在避风亭里面站着,而他的弟子是在亭子里面,所以才有这样的神奇效果。大家再看一下这边墙壁上的,是由清朝的书法家题写,大家可以看一下中间那四个大字“海不扬波”是由清朝时期任登州的官员托浑布书写,大家可以发现“不”字是后来补上去的,当时正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期,托浑布看到蓬莱海面上风平浪静,心有所感就写下了“海不扬波”这四个字表达了他的爱国热情,可是历史却给他开了一个玩笑50年以后,1894家务中日战争,战火蔓延到了蓬莱海域,日军的一颗炸弹正好打中了“海不扬波”的“不”字,幸好是一颗哑弹没有爆炸,但“海不扬波”就成了“海扬波”,所以说,没有强大的海防,“海不扬波”只是一句空谈。前面是“卧碑亭”里面珍藏着苏东坡的“海市诗”和“书屋道子画后”大家可以看到前面的字迹工整,后面的字迹潦草,据说是苏东坡边喝酒边写,后来喝多了自己也就潦草了,“苏公祠”苏东坡来到登州只做了五日知县,却为当地的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所以就有了“五日知州府,千年苏公祠”的美誉。
宾日楼是观赏日出的最好地方,我国的大型歌舞剧《东方红》开头的日出场面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前面是“普照楼”以前是一个灯塔是指引海上船只方向的,回来田横山上又修建了一个现代化的灯塔,普照楼就失去了他的作用,现在只作为一个景点观看,我们照的蓬莱阁全景的照片上面的主体建筑就是普照楼。
这个殿是“吕祖殿”里面供奉的是北五祖之一的“吕洞宾”。“吕洞宾”也是八仙之一,原名叫“李琼”因为仕途不顺,归隐山林,和他的老婆在一个山洞里生活,相敬如宾,后改名叫“吕洞宾”。旁边的殿叫做“三清殿”里面供奉的是道教的三位天尊,中间那位是“玉清原始天尊”手持元珠象征洪元,右边那位是“上清灵宝天尊”怀抱如意象征混元,左边是“太清道德天尊”手拿宝扇象征太初。
前面是白云宫的宫门,传说白云宫是人间和仙境的连接的唯一一道门,《天仙配》中七仙女就唱道:我家本住蓬莱村,可以看出,蓬莱是仙境,我们过了这道门以后我们的仙境之旅就要结束了,大家出这白云宫门的时候一定要大笑三声,以表示在仙境里面玩得开心,带着愉快的心情回到人间。
下面是蓬莱的古船博物馆,一楼是古船,二楼是现代的船只,我们的蓬莱阁之旅就结束了;大家可以去坐一下快艇感受一下在海上飞翔的刺激,按照规定的时间到停车场集合。
崂山:古称“劳山”原因是古代帝王曾来此寻仙问药,所到之处,劳民伤财,所以称为“劳山”也有“牢山”的说法,原因是崂山是13亿年前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形成的,坚如磐石,故称“牢山”宋朝时期,全真教道士丘处机云游到此,对“牢山”的“牢”甚觉不妥,由联想到此山像一只巨鳌盘踞在万里海滨之上,就把此山改为“崂山”。当然崂山还有“二崂山”“辅唐山”之称。崂山最高峰巨峰海拔1133米,是我国18000公里海岸线上唯一一座果千米的山峰,因此有海上最高峰之称。
崂山集山与海的自然美,形态美,色彩美于一体,山石十分奇特,奇峰,怪石,象形石随处可见,被称为“天然的雕刻公园”崂山植物种类繁多,共有1600多种,是我国著名的森林公园。崂山不仅以他的自然风光而闻名,更易他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著称,诗仙李白云游到此写下了“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的千古名句,蒲松龄的“崂山道士”也为崂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崂山是一座道教名山,素有“海上仙山”第一的称号,王重阳,丘处机,张三丰等道教史上开总理派的大事都与崂山有着不解之缘,从一些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到,2300年前在汉末的“五斗米道”之前,崂山的道教就有了一定的规模,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曾亲自或派人来崂山访道求仙,金元时期丘处机来到崂山,使崂山道士很快接受全真教义,成为道教全真派当时规模最大的丛林基地之一,元朝以后,道教纷纷兴起,庙宇建设达到空前阶段,清代崂山道教继续发展,日益兴盛,对外宣称“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后来崂山遭到过几次洗劫,帝国主义侵略青岛,崂山道士积极参与抗日战争,文革期间。许多道观被毁,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对道观进行了修复,至今还保持着相当的规模。1700多年以前,佛教传入崂山,规模最大的是华严寺。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