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殿内供奉三位道教最高尊神。道教认为,“道”是一切的开始,有了“道”才生成宇宙。道化生出最初的元气物质,元气分而为阴阳,阳气清轻上升为天,阴气重浊下凝为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演变为“洪元、混元、太初”三个世纪。这三个世纪都是“道”的演变,“道”凝聚而为神,三个世纪便化为三清尊神。三清境是道教所称最高神(三清)所居之最高天界,即元始天尊所居之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所居之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所居之大赤天太清境。
玉清境元始天尊手拿圆珠,象征“洪元”(混沌)。元始天尊源出远古神话中的盘古。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生于太无之先,禀自然之气,初称元始天王。东晋葛洪的《枕中书》称,“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元始天王,开天辟地,因其前身是盘古、元始天王,就称为元始天尊。《历世神仙体道通鉴》称,“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此气化为开辟世界之人,即为盘古;化为主持天界之祖,即为元始。”。盘古开天辟地而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盘古死后,他的身体器官化为日月星辰、四极五岳、江河湖泊及万物生灵。日神和月神是盘古氏双眼所化。日神是盘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盘古氏的右眼所化,后来男左女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固定格局。
上清境灵宝天尊(即太上大道君)抱坎离匡廓图,象征“混元”(混沌始清)。灵宝天尊地位仅次于元始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侧位。诸位应该还记得,上面我已介绍过,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以左为尊,因此,中间的主神(元始天尊)排第一,而主神(按其面向)左边的神(灵宝天尊)排第二,主神右边的神(道德天尊)排第三。照此排位,我们知道四恩寺大雄宝殿内的三尊神,中间的佛祖当然排第一,佛祖左边的迦叶排第二,佛祖右边的阿难排第三。言归正传,再说灵宝天尊,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灵宝天尊是“玉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玉晖焕耀,金映流真,结化含秀,苞凝元神,寄胎母氏,育形为人”。
道教三位主神中,排在第三的道德天尊反倒是最为中国人所知。这太清境的道德天尊就是太上老君,持扇,象征“太初”。太上老君即老子,被道教推崇为祖师。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曾任周王朝藏室之史,后来辞官,出函谷关,著《道德经》而去,不知所终。老子的出关有一段传说,周康王的大臣、函谷关令尹喜曾见紫气东来、吉星西移,便断定将有真人降临,于是来到终南山北麓,结草为楼,以观望星气、迎候神仙。这就是最早的楼观台。不久,老子果然骑着青牛到楼观台修身、传道。传说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怀胎72年才生,生下来头发都白了,于是称为老子;又因老子是在李树下出生的,生而能言,指树为姓,于是姓李。道教奉老子为帝君,老子也就被尊称为老君。虽然老子被奉为道教的祖师,但是,道教本身并不是他创建的。道教的创始人是东汉的张道陵。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因入道者要出五斗米,而且崇拜五方星斗而被称为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张道陵为天师,以《道德经》《正一经》《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道教从此形成。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因以“道”作为其最高信仰而得名。它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起源于殷周时代的巫祝、祭祀、鬼神和战国秦汉时代的方士求仙采药,同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阴阳五行家、道家、儒家学说,把鬼神崇拜、方术与古代哲学思想结合起来,构成内容复杂的道教神学。
开始时,道教是多神崇拜。到了南朝,著名道士、上清传人、茅山宗师陶弘景(456-536年)才建构了等级有序、统属分明的道教神仙信仰体系,道教所信的“道”,就形成了信仰三清尊神。在道教中,辅助三清的四位天神叫作四御,分别是: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为总执天道之神(请大家留意,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玉皇大帝在道教中的地位还不是最高级别的神);中央紫微北极太皇大帝,传为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晨、四时气候之神;勾陈上宫南极天宫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地北极与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且主持人间兵革之事;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神,是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道教认为除了“人”所居住的这个世界之外,另有神仙居住的境地,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而且天外有天,最高是三清境。在我市的周边地区就有三十洞天中的三大洞天:第二十洞天的容县都峤山、第二十一洞天的桂平白石山、第二十二洞天的北流勾漏洞。
三清殿的左边是鹤仙殿,右边是三界殿(即三界有三官:天官,地官和水官)。
右厢房供奉的白鹤真君,传说曾在白鹤观修炼成仙。民间传说他是白鹤的化身,因羡慕鸳鸯江的秀丽景色,幽居于此修炼传道,不断探求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梧州是龙游鹤飞之地。鹤是道教的仙禽,有“鹤寿千岁,以极其游”之说。故此慕名而来学道的人滔滔不绝,使白鹤观远近闻名,香火鼎盛。
左厢房供奉的三界圣爷原名冯克利,明朝弘治年间人,原籍广西贵港。因家乡灾荒而流落梧州,靠上山打柴为生,他助人为乐,品性善良。一日,他上大云山(现白云山)打柴遇八仙授仙衣而得道成仙,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在民间有“遇仙得道术”、“麻篮喷泉水”、“变鱼救壮丁”、“洪钟锻金身”、“制龙退洪水”等美丽传说。明朝正德皇帝得知他的事迹后,封他为“游天得道三界圣爷”。
白鹤观主殿前有广场可容千余人。广场上有一个太极图,这是道教文化的精髓。这个太极图包括阴阳、八卦、五行,是道教对宇宙的认识观。
中国古代人民在对天文星象和地上的事物进行观察时,注意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河岳(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元素(五行)”,从五物的对立统一和交替流转,抽象出“阴阳”概念来表达事物对立统一又互相转化的关系,并抽象出“金、木、水、火、土”这五种“比相生、间相克”的基本元素。五行相生的循环:水→木→火→土→金→水······(人们拓荒开地,首先要用火烧荒,于是木燃烧为火;火过之后是宜于耕种的灰烬沃土;矿土炼出金属;金属溶解为水;水滋润了树木。)五行相克的循环:水→火→金→木→土→水······(水能灭火;火能熔金;金能伐木;木能垦土;土能塞水。)五行又有五个方位和五种颜色与之对称:春木东方,春天万木争荣,一片新绿,故木的颜色为青,太阳从东方升起,温暖由此而来,故木性温;夏火南方,南方天气炎热,骄阳艳艳,故火的颜色为赤,火性为热;秋金西方,西方太阳西沉,阴气始生,万木霜天,故金色白,其性凉;冬水北方,寒气从北方而来,水严峻深刻,故水色黑,水性寒;在五行中,土位于中央,统御四季四方,地位最尊贵,四方归一,是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象征,土色黄,其性平和。风水中有“左(东)青龙、右(西)白虎、前(南)朱雀、后(北)玄武”的说法。“天玄而地黄”,土居中,故黄色为中央色,为中和之色,被认为是最美的颜色,黄色袍服成了封建皇帝的专用服装。五行五色至今还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影响。夏天万物生长茂盛,红红火火,兴旺发达,故红色为喜庆的吉服。秋天、冬天是万物衰老、死亡的季节,故民间的丧服从白从黑。老子出关时,尹喜看到“紫气东来”,知道圣人到了。紫色是火的赤色和水的黑色相交而成,水火相交生成万物,因此,紫色宫殿里是万物的主宰。老子出关不知所终就是到了紫色宫殿、羽化成道了。
要了解八卦,必先了解《周易》。《周易》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我们现在所看的八卦太极图中央的圆代表太极。太极指宇宙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这种孕育天地万物的“气”,在运动中逐渐分为性质不同的两种,即太极生两仪。两仪即天地,天为阳,地为阴。浑然一体的元气,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阳,在卦画中用“—”符号;阴,在卦画中用“- -”符号。太极里黑白部分鱼形代表两仪,黑色部分为阴鱼、白色部分为阳鱼。而且黑色部分有一白点,像阴鱼的鱼眼,代表阴中有阳;白色部分有一黑点,像阳鱼的鱼眼,代表阳中有阴。阴退则阳进,阳退则阴进,阴阳相互作用相互胜负彼消此长,阳气由盛而衰、再由衰而盛,阴气也是盛衰交替循环。阴鱼和阳鱼合抱亦即交媾、唯有交媾才有繁殖和生育,也才有生生不息、代代相传,道教从男女交媾推及天地交合、化生万物。鱼即余,乃很多、丰富之意,鱼在汉语中有生殖繁盛的祝福意。鱼还与遇谐音。汉字中“遘”字声符即为二尾鱼口对口的相遇,同源字“媾”表示二性的相遇,即交媾,因此,鱼象征性,所谓“鱼水之欢”也。先民们期望自己也能象鱼一样,多多生育,以期繁衍生存下去。由于阴阳之气的盛衰往复,而形成了春夏秋冬的四时变化,即两仪生四象。四象还代表四方:面南而立、左东右西、上南下北。这是按古人定位的太极图所展示的四方。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象征天动地静之理。太极图为圆形,象征地球;八卦则象征地球为动的圆形体。八卦象征世界形成了八种基本物质:乾,纯阳刚健,故为天;坤:纯阴,故为地;震,有一阳爻在下,呈动荡不安的样子,故为雷;巽,二阳一阴,上刚而下柔,故为风;离,上下皆阳,一阴呈中虚状态,故为火;坎,阳刚居中,二阴柔居外,故为水;艮,一阳在坤土之上,二阴双峙而中虚,故为山;兑,阴见于阳之表,故为泽。八卦布八方空间。乾为南,在上,坤为北,在下,象征天上地下。但是,八卦方位是按照“乾坤退居,六子用事”的原则。震卦:阳在下会上升,阴在上会下降,正好相交,而阳气刚刚上升,所以放在朝阳初升的东方。兑卦:阴阳相交,而阳气已盛,阴气渐长,所以放在阴气渐长的西方。离卦和坎卦:离卦阴爻居中位,坎卦阳爻居中位,都在阴阳相交之盛期,所以放他们在子午线上,坎在北、离在南。巽卦和艮卦:都是阳居上位,阴居下位,阳往上升,阴往下降,阴阳不相交感,所以放他们在偏位上,巽在东南,艮在东北。乾卦和坤卦:乾纯阳,坤纯阴,阴阳完全不交,所以放它们在完全不用的方位上,乾在西北,坤在西南。这样,阴阳居正位,阴阳不交居偏位。八卦中阳爻“—”符号代表刚直和挺拔,象征男性生殖器;阴爻“- -”符号代表底洼和空洞,象征女性生殖器。有趣的是,在这点上,佛教和道教是一致的。佛祖打莲花座,莲花也是女阴的寓意,坐莲也是交姌。这些都是原始人对生命的礼赞,对创造生命快乐的讴歌。我们现代人已很难识别八卦符号,易学中有一个经常出现的特别名词--爻。爻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简单,只有二个,中间断开的叫阴爻"- -",中间不断开而连结的称作阳爻"-",记住八卦的口诀就行了: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广场左边厢房有一明代石龟,背负着的石碑上有明朝两广总督韩雍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所题《建总府记》。从碑文上判断,此石碑要比龙母太庙内的石碑早40年。这个石龟是2002年4月27日在梧州市东正路56号出土的,石龟长约3.3米,宽1.8米,高1.2米,重11.56吨。石龟出土时背负的石碑已毁坏,碑文是按《梧州府志》记载翻刻。全文如下:
建 总 府 记
成化六年 韩雍
两广百粤地,自秦置郡县以来,蛮夷叛乱,伐不能无,置将分间,不常所治,而总府之名未有。太祖高皇帝疆理天下,设官分职,两广各置都、布、按三司统治之。永乐,广西置镇守内臣,总兵武臣。景泰、天顺间、广东置如广西。然各守一方,不相统制,而两广总府之名未有。自是以后,军务兼用文臣,或总督或提督替理,或兼理巡抚,或不兼,又或专巡抚不加督理,而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之名,亦不多有。成化改元初,圣天子念两广生民,久罹害,累征不能平,乃命将出师,以今太监陈公王宣监督军务,雍替理,来问叛夷之罪,师至广前巡抚皆改任去,雍遂兼焉。明年贼平,班师,诏留太监陈公镇守广东,以雍提督两广军务,仍兼巡抚。久之,雍以地广,不克独遍,历上章,得请两广各添置都御史、巡抚,雍专提督。五年春,雍以忧制归,是冬,巡按广东监察御史龚晟,广东按察司佥事陶鲁、林锦交章言于朝,以为两广事不协一,残贼日炽,须复得大臣提督兼巡抚,斯济。上嘉其言,下廷臣议,兵部尚书白公宗玉集议规划,举雍对,上可之,以太监陈公总镇两广,起复雍进今官,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雍因辞弗获,始就任。未几,复以平江伯陈公锐挂征蛮将军印,克总兵官司镇守两广,同开总府于梧,便宜行事,两广副将以下俱听节制。前广西镇守太监、两广总兵巡抚皆裁去。又以少监黄公沁暨署都督佥事。夏,正克副总兵镇守广西,都督佥事冯昇克游击将军都指杨广,夏鑑、张寿克恭将分守诸路,而地方大计则悉取于总府皆宸断也。维梧州介科两广之中,水路相通,道里适均,郡山环拱,三江汇流,岭南形胜无比,据总府之基,其山自桂岭南而来,至梧城,中尽而复起,巍然突出,状如磐石,登临远眺,一目千里, 晦千万年而一旦显于今日,岂非天造地设,有所待而然与。洪惟我国家,列圣相承,一以道德仁义为治,今天子缵承丕绪,益迈前烈,数载之间,四征不庭,罔不宾服,大显神漠,命官司开府于兹,合天心,光祖德,超越秦汉以下因循苟之陋,而成万世之良图。自兹以往,出令一而保境同,以我堂堂仁义之师,坐镇于中,四顾蛮夷残孽,向背而抚治之,彼将日益循化理、蛮恶习、相安耕凿,以齐吾民,而凡覆载之间,有生之众,声教所及,将益无远,弗归唐虞三代雍熙太和之治,不于斯见乎!虽然圣天子宠异臣下,而付托至重,其责望回在于此,臣子感激图报,称当何如哉!书曰:能事事乃其有备。诗曰:有业有翼,共武之服。孔子曰:节用爱人。雍辈皆勉焉。府之正堂五楹,题曰总制百粤之堂,后作亭曰:同心,门三楹,左右厢房各五楹,经始于六年四月二十六日,落成于七年五月十八日。既成,太监总兵征予记。太监字德新,镇静有谋,屡立战功。总兵学志坚,韬略家传,卓有将才,皆重一时,而雍得预其间,始开府,抑何幸欤,谨记。
这个明代石龟和《建总府记》和石碑进一步印证梧州在历史上是一座军事重镇。这主要得益于白鹤观前三江汇合的地理优势。说起梧州的历史,不得不提桂林的灵渠。秦代之前,梧州乃至整个广西还是一片荒芜之地。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北方后,于公元前214年,发兵50万,分五路进军岭南,因交通不便、给养不继,行军受阻。秦始皇命史禄凿通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才平定了南越叛乱。凿通灵渠后,中原经济、文化沿长江、湘江,过灵渠,顺着漓江(过平乐后叫桂江)抵达梧州,再分两条水路出海:一是经梧州沿浔江、北流江、南流江,从北部湾合浦、徐闻、日南(今越南境内)等港口出海,二是沿西江、珠江、南海,再飘洋过海。秦汉到东吴初期,中国的南大门不在广州、而是北部湾,因此,海上丝绸之路走第一条水路。东吴以后,211年,交州刺史步骘迁州治到番禺(今之广州),至唐开元四年(716年),名相张九龄奉旨开辟梅关大道,广州为主要出海通道,海上丝绸之路走第二条水路。梅关大道开通后,中原到岭南的距离大大缩短,灵渠的作用才开始下降。梧州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当时岭南地区独领风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立十三州刺史,其中交趾刺史治苍梧郡广信县,统辖南海、郁林、苍梧、九真、交趾、合浦、日南、儋耳、珠崖九郡。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交趾刺史部”从现在的越南河内移至广信(今梧州)为郡治所在地。苍梧郡的辖境相当于今广西都庞岭、大瑶山以东,广东肇庆、罗定以西,湖南江永、江华以南,广西藤县、广东信宜以北的广大地区。直到211年,交州刺史步骘迁州治到番禺(今之广州),梧州有316年是岭南的政治、文化中心。明初,以侯大苟为主的瑶族人民起义。义军经常进攻梧州、杀死朝廷官员。为了镇压瑶民起义,朝廷将两广的军事重心移往三江水口的梧州。景泰三年(1452年),王翱总督两广军务,驻扎梧州。自此,两广总督多驻扎梧州。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朱见深设两广总兵,韩雍任左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驻扎梧州。成化五年(1470年),明宪宗在梧州创建总督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总督府。当时,设有三总府:总督府、总兵府和总镇府。韩雍复任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总督节制两广,以都御史充任;总兵佩将印出兵,以勋臣充任;总镇以内监充任。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两广总督才由梧州改治广东肇庆。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