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导游词:辽阳清风寺导游词
来源:优易学  2011-6-16 10:54:45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再看院中这棵白皮松是"清风八宝"之四"白松复荣",据史料记载,清风寺院内原生有一株白皮松,青荣俊茂,人称虎皮松,此种树木本地区十分稀少,因而很珍贵。相传为清朝末期首山脚下朱家堡子绅士梁国玺(字半农)1894所植,多年来成为清风寺内的一道景观。1977年,当时老百姓不知从哪听说虎皮松能治哮喘,于是纷纷前来求得树皮回去治病,结果这棵古松树一夜之间被扒光了皮,不久便枯死了,很是让人痛惜。1978年有人在后山发现了两株自然生成的白皮松,王玉山等人将其中一棵移植到了寺内,栽在大雄宝殿的香案前,现这棵白皮松已长高近5米,很是茂盛,但树型与以往有了改变,树干高约1米,树冠大而杈多,传说是受了佛主的点化,形似菩提。所以不再长高,而潜心向佛了。树前的这个假山据说也是梁国玺从江苏无锡搬运过来的。梁国玺这个人很值得一说,他名国玺,字半农,辽阳县朱家堡子人,好善乐施,十九岁就帮乡里去北京诉讼,状告耿仲明霸占百姓土地一案胜诉,为百姓排了忧解了难。后又为乡亲筑路十里,用了半年时间修好了朱家堡子到辽阳西关十多里的道路,方便了车马行人。咸丰十年三月,梁半农从首山附近四乡请来了能工巧匠重修清风寺,七月十五日,大小佛殿、僧房、山门等修葺一新。同时,还修改了两廊,当作校舍,招收学员,聘请名师,在此兴办教育。为了留个纪念,他就在正殿后面栽植了一棵北方稀有的虎皮松(又叫白皮松、麒麟松),后因被扒皮而死掉了。光绪十八年,梁半农于"养静室"里去世,享年78岁,做了不少对百姓有益的事。
  这时抬头向寺外东北方向看去,那首山峰顶的大型红色"佛"字摩崖石刻便可映入眼帘,如若天气晴朗,其下可见供有菩萨一尊。
  大雄宝殿的廊檐下分别挂有三个牌匾,正中书有"大雄宝殿"东西两侧为王尔烈为清风寺所题的"昙花香远"和"秦梦汉觉"。左右竖楹"鉴别有定蘅,行他是是非非难逃慧眼;慈悲存隐念,即使林林总总及早回头。"殿内供奉着五尊菩萨。
  西厢房里请了十八位罗汉,列坐在东西两侧,其实十八罗汉是由原来的十六罗汉加上降龙和伏虎才聚齐十八罗汉的。
  东厢房也有两尊菩萨,来人必拜,据说很是灵验。窗下还有一个个头很小的小石狮子呢,从工艺看,因其较为粗糙,因此要远远早于正门口的那两头石狮子,也是用绿松石刻成的,原有一对,现另一只已不知去向了。
  东西厢房的正脊两侧都有龙首,但从另一侧看又像是龙尾,与另一侧首尾相映,可以看出设计者的高明。
  从右侧侧门就进到了东配殿,这里供奉着观世音、文殊、善贤三位菩萨。门楣上书"慈航普度"四个大字,来这里烧香拜佛的人不少,从香炉中的烟火就可以看的出来。这里还有两处"清风八宝",门前的这棵古松树就是"清风八宝"的第五宝"斜松向佛"了,它大约有600多年的树龄了。高约8米直径约0.3米,您瞧,它将身子斜探过来,将自己的树冠正好遮在门上。人们说,这棵百年老松一心向佛,并用自己的身子给佛主遮风挡雨,以示对佛主的忠诚,将来必成正果。墙后的那三棵古槐树,已有600年的历史了,他们是"清风八宝"的第六宝"悟槐三宝",它们的树干现在已经是空心的了,但还是枝繁叶茂不减当年,佛家不是讲"四大皆空、万物皆空"吗?大概是常年在庙中伴佛,悟到了佛性的缘故,这三棵古槐都成了"空心槐"。人们到庙里烧香拜佛,都要同时拜这三棵老槐树,有人还在树干、树枝上系上红布,红绸等,以表示自己对神树的崇敬,并向其祈求平安幸福。这三棵槐树已经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神树,并成为寺内一道亮丽的风景。
  出了东配殿直走到西配殿,配殿两旁的石壁上刻有龙、凤、松、石的图案,由于年代久远,已有些辨别不清了。殿内供奉着五尊菩萨。东西墙壁上画有壁画。殿内的这四棵红漆大柱叫四点金柱。如果留意看一下,凡是有柱子的地方皆为四根,为古建筑的特点。起支撑房梁的作用。
  从西配殿出来,这时可以看看大雄宝殿廊檐下的斗拱和雀替。上面这个T字形结构叫省替,又称插角或托木,安置在梁柱的交点,亦具有稳定直角的功能。它的上面画有花鸟,有很强的装饰作用。知道屋角下层层叠叠的结构叫什么吗?这就是"斗拱","斗拱"在设计上是由木块所组合而成的,内有凹槽的小木块为[斗],承接[斗]的长形木条为为[拱],我们将这二样物件的组合称为[斗拱],斗拱的作用在于支撑屋顶的重量,如此可以抵消一部分屋顶的压力,延长建筑物的寿命,另外它也可做为装饰,使建筑物更为美观。为了防腐、防蛀,匠人们还涂上油漆,画上各种图案,为了不掩盖斗拱的结构,还用不同的色彩将斗和拱突现出来。每一组斗拱称一朵,每朵最下部有一拖住整组斗拱的大斗,称栌斗,栌斗一般用在柱列中线的上边,栌斗上开十字口放前后和左右两向的拱,前后挑出的称华拱,左右向的称泥道拱,华拱可挑出一至五层,每挑出一层称一跳,这里前后连续有三跳承托梁枋。
  后殿:穿过小门,走上二十一级台阶就到后殿了。清风寺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后殿要比前殿高出许多,到后殿去就必须要登上这"清风八宝"的第七宝"原始二十一级台阶",台阶由坚固的花岗岩条石砌成,它与寺庙共同经历了400多年的历史,自建寺以来,清风寺多次复修,唯有这台阶没有修复过,现在,这处原始台阶经年深日久,已经剥蚀得很严重,但仍然承载着游人,当你来到这里看到她时,你就会通过她感受到清风寺的悠远历史。台阶两旁的墙上也有带龙图案的瓦当,但她的图案与其他殿的不同。
  拾级而上,来到后殿,山墙两侧有两处石刻,这些石刻都是镶在内墙上的,不直接被风吹日晒,大概这正是设计者的用心所在,是科学实用的,因而保存完好,基本没有破损,石刻的字迹现仍很清晰。这两处石刻和正门的廊门内侧的两处石刻是"清风八宝"的最后一宝"镶壁石刻"。这些石刻的内容大体记载了清风寺兴建、复修及发展的历史,以及先人们为清风寺捐款的义举等。从石刻中可以了解清风寺的历史,增加一些人文知识。
  高坐在后殿殿内佛像就是如来佛主,他是寺中最大的佛像了,后殿的位置要比正殿高出很多,这样更接近天,取得道升天之意。殿内两侧还有四大天王护法。东西两侧墙壁上画有壁画,人物栩栩如生。
  从正门到后殿大家可以看出清风寺是保存完好的,经历了历次浩劫,这里仍然晨钟幕鼓,佛像庄严,建筑完好,正是其神奇所在。尤其是发生在光绪年间的日俄战争,历时30天的拉锯战,摧毁了郁郁葱葱的首山,仅一个炮弹就可以摧毁整个寺庙,然而清风寺却能幸运的躲过此劫,据说还有一个非常神奇的传说。
  相传:光绪年间,日俄战争在首山打响,一时间战火遍布,首山成了不毛之地,然而清风寺却完好无损,没挨一颗炮弹,原因就出在日军元帅乃木的身上,开战的头一天他梦见了一个胖大的弥勒佛和他结拜了弟兄,让他不要炮轰南山坡上的寺庙,乃木信以为真,第二天醒来后,他就命令士兵不准炮弹落入南山坡。战争结束后,他寻迹找来,果见南山坡上有一座古刹。正与梦中那个庙一模一样,清风寺也就完好的保存了下来。于是,佛主显灵保佑千年古刹一说便流传了下来。
  历经千年战火,清风寺完好无损。但却几乎毁于十年浩劫。1966年9月15日,寺内文物毁于鞍山红卫兵之手,僧人释宝贤、释清彻、释无量被遣散。1970年,辽阳成立了辽阳市沙岭区公安分局收容教育队,地址就在首山公社清风寺内,从此这里又成了劳教场所。当时人们一说,某某被送"清风寺"了,就是指因犯法而被劳教的人。直到1988年,清风寺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县文物部门接收,并经1992年-1995年正式修缮,省文化厅投资300万元,重修清风寺,雕石狮、修山门排楼、刻摩崖字、购石铁香炉、铺上山路、建停车场等,一个占地5000余平方米的清风寺又以其古朴、自然的风貌屹立在首山。特别是自"清风寺"开放以来,前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香火不断。
  从清风寺出来绕过东侧院墙便是登首山的最佳去处,沿着登山小径向上攀去,你会领略各种不同的风光,享受大自然赋予你的一切美好。你若是春天来,便可见这里草木繁盛,百鸟争鸣,梨花如雪,桃花如面,香飘四野,信手拈来,便可寻得野菜簇簇。攀上山去,山势越发陡峭起来。到了山顶举目远望将会是另一番境界:开阔、清新、静谧。仰望苍天,白云悠然而过;俯视山下,各种车辆像甲壳虫般跑来跑去。真是人间仙境一般,您一定会乐而忘返。
  寺东侧山上有数个巨石耸立,形如人体,称"将军石",首山顶峰有砖石砌筑古台"瞭望台",俗称"首山斗",都是首山八景中的著名景观。坡石有手印,传说是唐将薛礼在辽东征讨高丽时遗迹,有"鞍山下了马,手山按一把,亮甲山亮盔甲"之佳话。
  首山之石,不如名山大川怪石、美石那样驰名遐迩,惹人蜂拥而至,它默默地以其独有的风韵吸引小镇远近的人们。远看,或峭壁如峰,或怪石如虎,或似雄隼展翅,或如玉兔回眸,神形毕肖,情趣无限;近观,或沉静如钟,或光滑似玉,或嶙峋显骨,或柔媚多姿,惹人驻足凝眸,沉吟良久。首山山石的组合也妙得很,有的相偎相依,有的若即若离,大小不一,却相倚成趣;形状相似却相映生辉。这就是首山的山石!山石是富有灵性的。有多少帝王将相相拜山封禅、勒石纪功,又有多少文人骚客、丹青国手以描摹山石而闻名。首山之石记载了日俄战争的隆隆炮声,更记下了在反击侵略者、反动派的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的身形。首山山顶东侧略为突兀,此处现设有空军雷达站,驻站官兵日夜在这里守卫;站在山顶,俯视辽鞍公路和长大铁路,可谓居高临下,地势十分险要,战略要地站此可见一斑。
  山顶周围有高、中、低三层战壕,西南段拐弯处有一堡垒,其墙为石头砌成,据说这些都是1904年8月6日-9月4日日俄战争时留下的。外国人为争夺我国的土地在我国的土地上打仗,可以看出那时中华民族是怎样的悲哀,处境是怎样危险。抚今追昔,加深了我们对"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的理解。
  日俄战争时的辽阳会战,是继旅顺口攻坚战之后的一次重要战役。辽阳是东北南部的一个战略要地,对整个日俄战争的战局有着重要影响。从1904年8月6日至9月4日俄军退出辽阳,会战历时30天。辽阳会战,主战场在首山,辽阳县人民群众习惯称辽阳会战之首山战役为首山会战。
  在这次战役中,库巴特金率俄军分3道防线,投入战场兵力22万人,野炮522门、山炮7门、骑炮36门、骑山炮24门、重炮64门、机关统20挺。
  日军兵分3路,投入3个军,计13.4万人,准备与俄军决一死战。
  日俄兵分双方,包括后勤部队在内,动员兵力60万人。
  8月29日,日军夺下大石门岭孟家房,中、左两军会师后,共同进逼首山,从此拉开了首山战役的序墓。
  首山战役的主战场是首山主峰附近的南山、东南山(馒头山)、西南山、向阳寺村东山、北大山、村西高地和马伊屯村西小山。俄军在阵地上修筑了通连相望的曲线炮台及五角和四角的明碉暗堡。9月1日至9月2日,日俄展开附城战。9月4日,俄军退出辽阳城,败走沈阳。日军死伤官兵17129人,俄军死伤官兵2.5万人,两军共死伤官兵4.2万多人。
  告别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再回过头来,让我们看看历代战争留下的点点痕迹吧。首山峰顶宽阔而平坦,有2000平方米左右,战争时可驻扎几千兵卒;还有保存良好的古代烽火台及几乎不锈的铁环。主峰东南1公里处有首山岭古道遗址,道口东面丈许有一土筑烽火台,现台高约4米,直径6米。烽火台东南里许,有一馒头状山丘,日俄战争后,日本人称该山为"菊山",现称首山东南山,亦称"馒头山",现已建成为东山公园,山顶修有二层八角"翠风亭"。山东存有俄国人修筑的碉堡和战壕。1904年,日俄双方在此激战,"尸横遍山野,不见山岩",山顶石块多被炸碎,今无巨石。馒头山正东有一东西向山梁,称向阳寺北大山,山上今存有日俄战争和解放战争时修筑的碉堡,有两座基本完好,6座存有下半部,其中在一座水泥修筑的碉堡上,留有一只脚印和一首爱国汉文诗句。日俄战争时的炮弹壳、散弹,在山上常有发现。
  于首山峰顶向山下的烈士陵园眺望,那挥臂向前的塑像在昭示着什么呢?那里安息着无数的英灵。他们坚强的骨骼,他们不屈的骨骼化作了雄浑的山石。烈士的英灵赋予了首山山石的灵性,赋予了首山山石的性格,造就了首山人民的坚韧与无穷的创造力。这就是历史。
  山角下正南有清官赵乃普的墓园。赵乃普,字识尘,辽阳县首山乡小赵台村人。生于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光绪九年为优贡,从此走上仕途。在陕西,历任宝鸡、韩城、洵阳等县知县,后升任延安知府、凤翔、乾陇知州等。他颇受两宫太后和光绪帝的赏识。
  赵乃普在陕西各地任职,共十七年,此地洪荒、穷困。他常周济民众,甚至回家卖地以救助百姓。他还在灾荒之年请求免税。经扶院查实,则豁免。他还教民众备荒救难,深得民心,百姓称他"赵青天"。
  赵乃普对宦官不理睬,对皇太后、皇帝是支应咸当,使得他们服气;对民众则赈济,灾民十分感激;对旧制度,他"有利必兴,有弊即革";对自己,则"所至有清节询声"、"除暴安良"、"夜批阅,昼审理,随讯随结案,无留牍"。
  赵乃普从陕西离任,民众送"万民伞",送匾-"闾里铭恩"以表达民众之情。
  赵乃普后又到河北省的玉田、丰润、滦县任十七属土税总办,也是认真办事,抑制豪强,救助民众,深得河北人民的好评。
  赵乃普在清亡后回故里,以书法、读书为业。此后,民国议会,张作霖的奉天议会,仍然选他为议员。一任三年,他任二届。他还以为民请命的姿态出现,特别在逢柳壕水灾、辽西水灾时、去议会求免。辽西、柳壕灾民敲锣打鼓送匾-"造福粉榆",以彰其功德。
  赵乃普做的是清末民初的官,不但没发财,还"负债累累",别无长物。其书法苍秀,墨迹流传极广,在旧中国时,就有"一张书品换十斤豆油"之史实。
  赵乃普于辛酉年(1921年)66岁时病故。不仅村中人送葬,左村右屯送葬者极多,棺木埋于赵家老坟,后迁至铁架下,因建筑需要,必须让出地点。于1977年移坟,引起周围七个村村民的关注,有五百多人围观:"看看青天大老爷坟。"开棺,什么也没有,足见其清贫。
  生前清廉的赵乃普受到新中国制度下人民和他们的公仆的一致景仰。1997年12月16日辽阳市市长龚尚武为赵乃普敬书赠碑,对历史上辽阳籍的清官廉吏赵乃普给予高度评价,龚市长的题词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赵公乃普精神永存"。市长龚尚武十分钦佩赵乃普的精神和美德,亲自题词赠碑,以弘扬赵乃普的清誉和美德。
  清风古刹历史悠久,宗教文化源远流长,传说故事神奇虚幻,山石树木,笑傲江湖,在新世纪里,清风寺又重新焕发着青春,以其古老、纯朴、神奇的崭新姿容向世人叙说着千年历史沧桑,感悟着今天的太平盛世。这就是我所介绍的古刹清风寺和首山,欢迎您再来游览观光。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