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驮殿面对一个庭院,庭院中间就是六榕塔)朋友们,寺院正中建塔,这是典型的塔庙式建筑,这一格局保留了早期佛寺以塔为中心的建筑形式,这是我国的寺庙中是比较少见的。因佛教传入中国后,寺庙的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数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佛塔则被移到中轴线的旁边了。
这座塔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公元537年,南朝梁武帝萧衍的舅父出家为僧,法号昙裕法师,他从柬埔寨请回了佛舍利到广州,当时广州刺史萧裕奉旨在这里建了瘗埋佛舍利的宝塔,同时兴建了面积7000多平方米的寺庙。初建时,寺名“宝庄严寺”。宋代(公元960~1279年)初建,塔寺均毁于火。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重建寺庙,取名“净慧寺”,因为当时僧人崇奉禅宗六祖慧能,并修净业。前面讲过苏东坡题写“六榕”的事,所以改名“六榕寺”,塔也就改叫“六榕塔”了。除佛舍利外,塔底还埋有三口宝剑、一面古镜和一口大鼎,这都是1400年前昙裕法师带来的遗物。塔原是楼阁式的砖木结构,1915年因地震受损,后来维修时用钢筋水泥加固了。塔基周围环列九口水井,这可能是用来阻隔地下水以保护塔基用的。
塔别名“花塔”,为什么呢?有位小姐说“像一朵花”,确实如此。整座塔八角九重,塔檐上翘,如同张开的花瓣,所以广州人喜欢称它“花塔”。还有一说是南汉(公元907~971年)刘晟的宗女在寺内削发为尼,每年中秋,宫女们都在塔上悬挂花灯,所以叫“花塔”。
这里就是六榕寺的正殿大雄宝殿,重建于1983年,高14米,面积300平方米。里面供奉的主尊像就是释迦牟尼佛像。“大雄”是佛教徒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称,是说他如同大勇士一样,有神力降服众魔,由于佛经说他是按绝对真理如实而来,民间习惯上就称他“如来佛”。
朋友们请看,这里面供奉的三尊大佛像全用黄铜铸造,铸于1663年,是空心的。各高6米,重10吨,外贴金箔。中间那尊就是释迦牟尼佛,右为阿弥陀佛,左为弥勒佛,统称“三世佛”,即过去佛(阿弥陀佛)、现在佛(如来佛)、将来佛(弥勒佛)、很多朋友都注意到了三佛的手势各不相同,这要表明什么意思呢?
阿弥陀佛一只手心向上,放在胸前,另一手向前伸,作迎接状,表示“接引”,即欢迎在他面前祷告的人去西方极乐世界“享受诸乐”。如来佛一只手心向上放在胸前,另一只手心向下,置于膝上,表示“说法”,即讲授佛法。也有的说是表示降魔的说如来佛说法时,一魔鬼从地下钻出来捣乱,如来佛用手一按,把它按入地下。弥勒佛两手心向上,重叠放在胸前,表示禅定,即静坐凝思专注世界。这里的“三世佛”是一种组合方式。此外还有“竖三世”(现在世的如来佛、过去世的燃灯佛、未来世的弥勒佛)和“横三世”(本土如来佛、东方琉璃药师佛、西方南无阿弥陀佛)等情况。
大殿两侧寺墙上挂的是十六罗汉的画像,他们是释迦牟尼传教时常跟随在身边的弟子。
佛像前的供桌上放着木鱼,僧人们一边念经一边敲打木鱼。鱼是永远睁着眼睛的把木头做成鱼状,意在提醒念经的和尚不要打瞌睡。
这就是六祖堂,里面供奉的禅宗六祖慧能铜像,高1.8米,重1吨,铸于宋初端拱年间(公元988~989年),距今1000多年。铜像端坐于方木椅上,神态安详,双目微闭,浅雕衣纹清晰可见,铸工相当精巧。
佛教传入我国后,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的宗派。禅宗由于有了六祖慧能而成为声势较大的一派。
慧能是广东省新洲(现新兴县)人,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3岁时父亲去世,从小跟随母亲,长大后靠砍柴赡养母亲。一天,他新兴城卖柴,路过一座寺庙时,听见有人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便问诵经人诵的是什么经,来自何处。诵经人回答说他诵的是金刚经,来自湖北黄梅东禅寺。五祖大师弘忍在那里主化,门下有千余弟子。慧能听后,赶回家去安置好母亲,便前往湖北黄梅东禅寺,谒见禅宗五祖弘忍。当五祖得知他来自岭南时便说:“岭南人无佛性,难以成佛”,慧能反问道:“人分南北,佛性也是吗?”五祖见他谈吐不俗,便留他在碓坊舂米。
18个月后,弘忍要选接班人,弟子们各作偈,谁的偈作得好,悟性高,就把衣钵传给谁,立为第六代祖。当时这千多弟子中,大弟子神秀是佼佼者。他博通佛学,受到众僧敬仰,人人都认为六代祖非他莫属,他在寺中墙壁上题偈道:“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祖看到后,认为未见本性,只到佛门外,未进佛门内。慧能在碓坊中得知此事,也念了一偈,由于不识字,就请人写在神秀偈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人连声叫好。五祖见后,认为慧能领悟比神秀彻底,决意把衣钵传给他,但五祖不露声色,故意将偈擦去后说:“亦未见佛性”。第二天,五祖到碓坊问:“米舂好了吗?”慧能答:“米舂好久矣,但缺筛子”。五祖禅指三下,便离开碓坊。慧能领会,到三更时分,他来到五祖的房间,五祖即将衣钵传给慧能,为避人争夺衣钵,五祖令慧能速速离去。慧能返回广东后,隐姓埋名十多年,公元676年,一日,慧能来到广州法性寺(现光孝寺)和众僧一起听印宗法师讲经,正讲时,一阵轻风吹过,幡旗摆动,有一僧说:“幡动了”,另一僧反驳道:“不是幡动,是风动”。彼此争执不下。慧能插话道:“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心动”。真是一语惊众僧。讲经的印宗法师猜想遇上了佛门高手,马上请留。当时有关六祖已经来到了南方,隐居江湖的说法相传已久。印宗法师证实讲话人正是六祖慧能后,马上转告寺中住持法才。法才亲自为慧能在寺中菩提树下落发受戒。
第二年春天,六祖慧能回到他曾隐居过的粤北韶州(今韶关)曹溪寺宣扬佛教。从佛教“四大皆空”的观点来看慧能的偈的确比神秀的高明。神秀的偈讲的是“渐悟成佛”:“时时勤拂拭”,多麽麻烦,多麽缓慢,又多麽消耗时间啊。而慧能的偈讲的是“顿悟成佛”,是否有点像时间短见效快的速成培训班呢?慧能开坛传法,强调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无需外求,不必读经,不用立文字,“即心是佛”,“见性成佛”,“立地成佛”。瞧,想成佛是多麽的快捷容易!这非常适合广大民众的口味。所以六祖慧能以其独创的“顿悟成佛”说,使禅宗南宗成为唐代以后中国佛教的主流。
(出六祖堂前行来到补榕亭)这里有一座四方行的亭子,叫补榕亭,朋友们还记得“六榕无树记东坡”的对联吗?六榕寺里的六棵古榕早已不存在了,人们便建起了这座补榕亭。亭子建于1919年,亭子侧面有一方苏东坡手书的宋碑《证道歌碑》,以通俗的七言诗的形式宣传佛教,效果不错。亭前有两棵植于120年前的大榕树和一棵古老的菩提树。
佛教的寺庙内多栽种菩提树,被佛门弟子视为圣树,据说当年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盘腿打坐,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冥思苦想而悟道成佛的。菩提树叶可加工为菩提纱,在细密的叶纱上绘画,制成书签。这种书签是六榕寺的传统工艺品。
朋友们,这就是今天游览六榕寺要看的最后一个景点——观音殿。该殿重建于1987年,高13米,面积233平方米,殿里供奉的观音菩萨是铜铸的,铸于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高4米,重5吨,和“三世佛”一样,贴以金箔。
观音原是古印度一个国王的长子,出家后跟随佛祖释牟尼修行,成了菩萨。佛祖赐名观世音。观世音初来东土时,也是男性,因菩萨皆“善男子”出身,敦煌壁画和唐代(公元618~907年)绘画中的观世音,还有两撇小胡子哩。后来,为了广化众生,观音示现三十二身,于是女像出现了,这也有利于争取广大的女信徒。从唐代起7,女性观音逐渐多了起来,而且都是汉族女性模样。你们看这尊观音像,体态丰满,脸蛋秀美,柳眉凤目,樱桃小嘴,是一副标准的东方美人形态,有人称之为东方维纳斯,一点不假。
观音的职能是什么呢?和刚才看到的地藏菩萨相反,地藏司职阴间,管人死后的事情。而观音司职阳间,只要世上有人,念诵其名字,她便会“观”到这个音,前去救助,所以叫做“观世音”,只是到了唐代,为了避唐太宗的“世”字讳,才简称观音的,民间把她看做大慈大悲在。救苦救难的菩萨,她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牢固地确立为一个慈爱、典雅、俊秀的女性形象了。
这里讲了观音由男到女逐渐汉化的过程。但其实,菩萨是没有男身女身之别的,它只不过是一种法身,是示现男身还是示现女身呢,那是要依感化对象的不同来定的。
好了,朋友们,关于佛教,暂时就谈到这里。酒家到了,时间也不早,肚子问题该解决了。到了广州,不能不尝尝颇有名气的广州菜,希望各位吃的开心。谢谢!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