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 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禁忌,主要的有以下“八忌”:1.火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和火神、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与神灵。所以,进入蒙古包后,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不得跨越火炉或脚蹬火炉,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得用刀子挑火或将刀子插入火中,不得用刀子从锅中扎取肉食。2.水忌 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在河流中洗手和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牧民视水为生命之源,非常注意节约用水,并养成了节约用水和保护水源不受污染的良好习惯。3.病忌 牧民家有重病号或病危者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相当于挂出了“闻人免进”的牌子,以示家有重患者,不待客。4.产忌 蒙古族妇女生孩子,忌外人进产房,一般要在屋檐下挂个明显的标志。生男孩挂弓箭,生女孩挂红布条,客人见此止步。5.做客忌 牧民虽好客,但作客忌讳亦多。客人进蒙古包时,切忌挽着袖子,或把衣襟掖在腰带上;也不可提着马鞭子进去,要将鞭子放在门右,且要立放。进包后,忌坐佛龛前面,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俗、不尊重民族习惯而受主人冷待。6.忌蹬门槛 到牧民家作客,出入蒙古包时,忌蹬踩门槛。农区、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也有与此类似的禁忌。古代,如有人误踏蒙古大汗宫帐的门槛,无论是谁,必被立即处死。此禁忌风俗沿袭至今。7.忌摸头 蒙古族忌讳生人用手摸小孩的头部,认为生人手不洁,摸了孩子头部,会有害于孩子的健康发育。8.忌打狗 到牧民家作客,切忌打骂主人家的狗,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主人极大的不尊重。俗话说:“打狗看主”,看在主人的面子上,可千万不要打骂主人的狗哟!骑马到牧民家做客,一定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来迎接并看住狗后再下马,以免被狗扑咬而发生宾主俱不愉快的事情噢!
走敖特尔 敖特尔,蒙古语意为“游牧时逐水草而迁徙的地方”,又译作“沃太”。过去,在正常情况下,一年游牧要轮换四个地方,即春营盘(地)、夏营盘(地)、秋营盘(地)、冬营盘(地)。现在,由于牧民相对定居,一年大致轮换二至三个游牧营地。走敖特尔,即根据季节、草场变化情况而形成的轮换草场的放牧形式,汉语直译为“倒场”。“倒场”时,要用数辆勒勒车拉着蒙古包构件、炊具等生活用品,载着家人,吆着畜群迁往新的游牧营地。
长调·呼麦·马头琴·安代舞 最能代表蒙古族草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为长调、呼麦、马头琴演奏和安代舞等舞蹈。
在蒙古语中,长调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是相对短歌而言,除指曲调悠长外,还有历史久远之意。据考证,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经在在,距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蒙古族长调的产生与蒙古族游牧生活有关,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长调是一种靠口头传承的民间艺术,因地域的不同和演唱者的差异,形成了众多的风格。出生于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哈扎布(2005年逝世,享年83岁)被誉为“长调歌圣”、“草原歌王”。2005年11月25日,经过中蒙两国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呼麦是蒙古族原生态喉音歌唱艺术。呼麦,蒙古语意为“喉咙里发生的声响”,运用特殊的发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演唱者多为男性,而青年女演员文丽(苏伊拉赛汗)是当今国际驰名的呼麦演唱家。
马头琴是蒙古族代表性乐器之一,用白马尾作琴弦和弓毛,音箱用四块桐木板制并蒙以蟒皮,琴头雕作马头状。齐·宝力高为世界马头琴演奏大师。
安代舞为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形式,由“踏歌而舞”等集体歌舞形式演变而来。
(二)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是历史上有名的契丹民族的后裔,现代主要聚居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境内,其他盟市和黑龙江、新疆等地也散居着不少达斡尔族同胞。解放初,全国达斡尔族人口约5万,现仅我区就已近8万(比1947年建区时增长4倍),约90%分布在呼伦贝尔市,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又是其主要聚居地——这里的达斡尔族目前不少于4万人。莫力达瓦,达斡尔语意为“马岭”,因山高路险,乘马才能翻过,故名。达斡尔族的奇异习俗主要有:
介字房·蔓子炕 达斡尔族的村落多坐落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房舍院落修建整齐,多用红柳、桦木杆或柞条编织的篱笆围起来,大方而雅观。房屋脊突出,形似“介”字,故名之“介字房”。达斡尔人传统习俗以西为贵,房西屋为居窒,内有南、西、北三面大炕相连,组成所谓“蔓子炕”。炕墙围装木板,间壁多用木板镶嵌,门及隔扇饰以木雕,似有现代宾馆客房装修之格调。夜间,长者睡南炕、晚辈睡北炕,来客睡西炕。
察恩特·托列·拉里粥及祝词 达斡尔族男女青年订婚后,男方择日送彩礼到女家,首次过礼称之为“察恩特”,二次过礼称“托列”。察恩特要送7条生命——猪5口(毛猪4,煺毛猪1)、带缰马1匹(表示缰连姻缘)、乳牛1头(表示补偿岳母育女付出的乳汁),还有白酒、糕点和奶皮等。托列则多半是未婚妻结婚时需要的布匹、服装和首饰等。女方家长则用男方送来的酒、肉、糕点大摆接收“察恩特”宴招待全莫昆(村落)的人,男方陪送礼品的代表要致传统的祝词,女方父亲接过对方敬酒后要致答词。在此过程中,待嫁的姑娘要躲起来,不能和未婚夫见面。婚前的一个月左右,女婿还要送小礼到女家,两人方可见面,并在一块吃“拉里粥”(用乳牛下犊后最初几天的乳水和稷子米做成),有的人家当晚便让他们同室而居,而多数是婚前几天才让他们吃“拉里粥”并同房的。婚日,送亲车必须中途停息,点燃篝火、喝酒、吃点心。车行至距男家二、三里处,男方父母亲友前来敬酒迎亲。婚宴上,男方陪客中一位长辈要捧一支箭致祝词——祝愿新郎新娘互敬互爱,祝愿新娘尊老爱幼并做事光明磊落,祝愿新郎带着这支箭外出行猎必能满载而归、名扬四方。酒宴通宵达旦,宾客尽兴而去。
年俗 达斡尔人亦以过年为最隆重的节庆活动。农历腊月三十,白天要祭祖、扫墓,合家吃手把肉,给长辈敬酒磕头。除夕晚间,每家要在大门前点燃篝火,长者将大块的肉等鲜美食物扔进火堆,表示对火神的敬奉,并祝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屋里要灯火通明,人们要通宵不眠。正月初一清晨,各家要尽快吃完早饭,如拜年的人来了还没吃完,就被认为是“堵住了饭碗”,意味着一年不顺利。正月初,妇女们要互赠礼物,把最好的烟叶一份份包好,同奶皮、糕点、冻肉等一起送给老人和其他亲友。外出作客,不论男女,均须互相敬烟,对长辈,更得行“敬烟礼”。年节一直延续至正月十六,其间,妇女们唱歌、跳舞,男子则玩“波依阔”(打曲棍球)。正月十六这天是传统的“黑灰日”。这天,人们起得很早,两手都擦上锅底黑,互相往脸上抹黑,越黑越好。据说,谁在这天不往脸上抹黑,谁这一年就不吉利,就要遭到“年”这个恶魔的作梗、袭扰。
服饰 达斡尔人各季穿的靴子一般是用毛朝外的狍腿皮或儿犴腿皮缝制靴靿,以狍脖子皮或牛皮制底,分别称作“奇卡密”和“塔特玛勒”。这两种靴子穿着轻便耐寒,而且在雪地里不打滑。达斡尔男子春秋两季穿的皮袍名曰“哈日密”,用狍子皮制成,长至膝,前后开衩,便于骑马、劳动;而冬季穿的“布贡奇·德力”狍皮袍则稍长些,扣子为铜质或用布条编结。达斡尔猎人穿用的是狍皮制作的毛朝外的长袍,称作“果罗穆”,穿此,并戴上用狍子、狼或孤狸的头皮制成的毛朝外、兽耳耸立并嵌入两只眼睛的帽子(名“密雅特·玛格勒”),既可御寒,又便于行猎时伪装起来迷惑野兽。达斡尔妇女喜爱刺绣,常在长袍和坎肩的襟边、领口、袖口等处配饰绣花或各种图案的镶边;姑娘出嫁时,也必穿上自做的绣花缎帮木屐(木底1寸厚)。
美食 达斡尔人特别爱吃一种水艾类草本植物“柳蒿芽”,达斡尔语称之为“坤必乐”,意为库存的食物。其味清爽而微苦,有清热解毒、健胃、助消化之功能。它生长在沼泽地里,端午节前后便可采集,晾干贮存,常年食用。制作时配以牛、羊肉或猪肉,加上芸豆、粉条等,美味可口,多食不腻,不仅是道别具风味的传统菜肴,而且已成为达斡尔人的一种象征物。俗话说:“哪里有达斡尔人,哪里就有坤必乐;哪里有坤必乐,哪里就有达斡尔人”。达斡尔人爱吃“大乐·布达”(即荞面饸饹),吃时浇上用飞龙(一种珍禽)、野鸡、野兔或狍子肉做的肉汤,常用来招待贵宾好友。
(三)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的祖先在夏、商时期就居住在贝加尔湖东北和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的山林中,从事渔猎并饲养驯鹿。十七世纪沙俄侵华时,清朝政府将鄂温克族迁至大兴安岭嫩江流域居住。现在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聚居的鄂温克族是260多年前来呼伦贝尔地区戍边的鄂温克族兵丁的后裔。内蒙古鄂温克族现有人口约2.9万,是解放初的4倍多,占全国鄂温克族总人口数近90%。“鄂温克”,鄂温克语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鄂温克族主要民俗有:
给布 给布,鄂温克语意为“家谱”,按氏族(哈拉)编续。一般每隔20年召集一次氏族大会,商量续家谱事宜,由族长主持续写本氏族男性青少年名单。大会结束后,聚餐以示庆贺。家谱由家族长(毛哄达)保管,不准随意打开。每逢春节,族人要向家谱敬酒叩头,以示对祖辈的尊敬与怀念。
仙人柱 亦作“斜仁柱”、“歇人住”,汉语称“撮罗子”,是鄂温克猎民住的圆锥形帐篷。以若干根桦木杆或柳木杆搭成框架,夏、秋季外面覆以干草、芦苇或桦树皮,冬、春季围盖兽皮。大小因人口和季节而宜,夏大而冬小。大则高7米,底径8米;小则高4米,底径6米许。柱中央为燃篝火处,用以做饭取暖。三面以芦苇、兽皮等席地为床,进门正面为“马路”(亦作马罗),为家中未婚男子、小孩及男客人之卧席,妇女不得卧坐;左右两侧为“奥路”,右为长者卧席,左为年轻夫妇卧席。门多东向或南向。数个仙人柱只能排成一字形或弧形,不许前后排列。解放后,许多鄂温克族人定居到砖瓦、土木结构的新房子中了。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