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院旨在弘扬佛法,继承和发扬藏民族文化。为后代留下一个比较完整的文化宝库。把经院建成集弘法、传承、讲、修、学、研、辩、著、译以及朝圣拜谒、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文化中心。已建有莲花生大师经殿、释迦牟尼经殿、渡母经殿、观世大殿、藏密气功观想地下室、护神密、佛学理论讲授室。再建的有藏文化研究室、翻译室、编辑室、藏医服务中心、藏文化档案馆。还将建一座规模较大的班禅纪念馆和万人法会大殿,目前已进入筹建阶段。
现在我们来到著名的红教寺庙——洞嘎寺。该寺系色达三大寺庙之一。位于县城西郊约6公里处,座落在一座形似白色海螺的神山上,该寺由曲锡吾金创建于公元1686年,大殿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高约10米,殿堂内塑有释伽牟尼坐像一尊,三面宗教壁画塑绘,红柱上雕龙刻花,色彩艳丽夺目,气氛庄严肃穆,气势雄伟壮观,该寺活佛恩邓曲吉尼玛曾去印度修行数年得道,据传他能在河上自如行走飞奔,来而无影,去而无踪,印度法王敬称其法号为“康曲普尔喇嘛”(意译为能水上飞行的喇嘛),并馈赠紫檀木佛像,蛇心檀木佛像,白檀木观音像、象牙雕刻藏经文及部分经书、手铃、犀角、澄水珠、白法海螺等供神之器,现存历史久远的贵重文物有千铃1个、增其(钵)人1幅,银制镀金香炉1幅、紫铜镀金小型佛像10余尊。三百多年来,寺院系统地讲授大众五明和显密教法,培育了众多精通显密经论的堪布和证悟大圆满的殊胜成就者。第二世东嘎活佛十九岁时,曾显神通飞越雅鲁藏布江,因此而名扬雪域,倍受敬慕,成为八世达赖的经师,是尼泊尔、不丹国君压之顶严。
1936年春,第三世东嘎活佛住进时,中国工农红军朱总司令所属部队红二方面军部分红军队伍途经该寺,在此休整半月之久,主持人堪布班玛多吉、扎巴嘎洛接待了红军,并从住房、粮食、饮具、马匹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此举,红军官兵甚为感动,为寺院赠送锦旗一面并留下借据,该寺至今保留着红军的遗物。
目前,寺院的莲花光明宫、大小经堂、青修院等修善工作均已圆满完成。寺院设有显密佛学院和静修院,现已有四百余僧众常住修学。游客在东嘎寺可领略藏传佛教文化的神密莫测,也可细品“圣地、净土”的意境。先生们、女士们,下面,我再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以部落渊源、头人、宗教、服饰、婚嫁、丧葬为主的色达部落文化。
部落渊源。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额头上的每一条皱纹都记载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他都会自豪地告诉他的子孙:如今的金马儿女就是远古时期藏族四大古姓氏之一的“穆布冬氏”、瓦须骨系的传承,是格萨尔王的后裔。“穆布冬氏”部落勤劳骠悍,英勇善战,雄距北方,自古以来,该部落被形容为游牧民族锋利长矛的铁尖,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在中国远古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中,“穆布冬氏”部落便沿着中亚羊肠小道前进。据传,“穆布冬氏”部落曾经在黄河以北过着游牧生活,他们饱尝了风雪的肆虐,河水的枯竭,牧草的枯萎等自然灾害,于是便开始了西迁,经过艰苦的跋涉和数代人的寻觅,终于在巴颜喀拉山南麓,找到了色达这块祥瑞的宝地定居。“穆布冬氏”部落乃瓦须骨系,从冬·瓦色交开始有史料记载,骨系是牧民沿袭祖氏一种称呼和部落体系,色达至今也仍然保留着古老岭国的社会体系痕迹,游牧在境内所有部落,都是几十户、几百户游牧民家庭组成的一个主体骨系为一个部落,一个部落又由若干个骨系组成一个共同体,多个共同体结合成一个区域。虽然有若干个骨系,但归根结底都属“穆布冬氏”,部落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瓦须主体骨系为纽带,逐步繁衍和状大起来的。色达县在解放前有大小72个部落。
部落头人。头人是由骨系内部的先辈、老者们从部落内部推选出来的,具有管理才能,英勇出众的部落崇拜者和发起者,后以赛马、打猎等形式决出的胜者为头人,历史上对民众实行大头人、部落级头人、小头人“八级”分权统治,头人多实行世袭制,由男性继承,头人世袭制一直较完整地持续到解放前夕。
宗教文化。相传在17世纪初期,红教在康区传送佛经,教派日臻成熟,在色达境内建立了31座宁玛派寺庙,零星分布于整个农牧区,宁玛派教仪主要弘杨人有轮回、因果报应、大慈大悲、护佑生灵。
民族服饰。色达的民族服饰具有典型的高原民族特色和古老岭国风味,给人以古朴庄重、厚实豪放、华丽贵重之感。男女服饰多由狐皮、水獭、虎豹和羊羔等动物皮毛揉制而成,袖长、腰宽、襟大,由金、银、铜、玛瑙、珊瑚、松耳石等贵重物品点缀。男性配戴发箍、耳环、项链、“呷乌”(护身盒)、板指、吊刀等,展示其男性的坚韧、强悍。女性配戴银链、珊瑚珠、象牙珠、“洛绒”、金项链、小吊刀、奶桶钩等,展示出女性的美。
民族婚嫁。青年男女择偶的方式不受时间、地域条件的限制,他们可以用情歌对唱等形式抒发爱慕之心,在生产劳动、篝火晚会、节日庆典、效游林地等场合接触,青年男女追逐嬉戏是不受人指责的。如果情投意合就交换戒指、手镯、帽子表示互许终身。
丧葬。色达地区的葬仪分天葬、火葬、水葬、土葬、塔葬五个,其中以天葬为主,色达有藏区最大的著名的“天顶天葬台”,所谓“天顶”,是离天堂最近之意,尸体到了“天顶天葬台”就意味着人的不朽灵魂到了天堂一样。因此每天都有来自藏区各地用马背牛驮来的尸体,先由喇嘛诵经,超渡灵魂上天,后送至天葬台,由天葬师用快刀将尸体剖开,吹响海螺,招来兀鹫啄食。藏族人认为天葬的本质是:人来自于自然,最后回归于自然,相信生命是永远轮回,对生与死看得从容淡泊。
我们现看到的“格萨尔王艺术中心”。在色达9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最具特色的是“格萨尔王藏戏”,被人民传唱,人人都能讲一段格萨尔王的故事,人人都喜欢在茶余饭后唱一段格萨尔藏戏,色达是北派藏戏的发祥地,誉称为“格萨尔藏族戏剧之乡”。格萨尔藏戏团亦称为色达县金马艺术团,曾作为藏民族文化的使者,为不丹国王用藏戏编排王宫宫庭舞,深受不丹国人的喜爱。色达格萨尔藏剧团以广袤的草原为舞台,以皑皑雪山为布景,以日月星辰为灯光,为全国藏区广大农牧民奉献出一台台绚丽多彩的藏剧和歌舞节目,并先后编排演出《赛马登位》、《阿里金宗》、《地狱救妻》等格萨尔藏剧,相继搬上藏戏舞台,并拍成电视剧,开拓了藏戏演出的先河,获得了成功,受到广大观众和专家学者的广泛赞誉,格萨尔藏剧团声誉犹如“雄鹰展翅”飞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大江南北,成为藏族人民心中的一朵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到色达旅游不看格萨尔藏戏那将是最大的遗憾。根据游程安排,大家今晚可欣赏格萨尔藏剧团精彩美妙的演出,身临神秘的岭国,倾听千年格萨尔神奇美丽的传说,感受格萨尔文化的深刻内涵、古风遗韵和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县城塑立的紫铜金马塑像,高7米、长3米、宽3米、坐西向东,基身以大理石砌成,其上一骏马、抖鬃长啸,腾空而起、四蹄生烟、气宇不凡。千百年来,以瓦须为首的30多个部落以其“负重自强、求实创新”的色达精神,与自然、外界作艰苦卓绝的斗争,保卫千里沃野,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1988年,县黄金工业飞速发展,年产黄金4016两,创产值780万元,并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群采黄金第一名,跻身于全省黄金工业生产先进行列,为彰显色达精神,省黄金公司设计制作金马塑像一尊,立于县城,象征金马儿女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激励着全县各族人民为金马草原的兴旺发达而奋斗。
各位游客,今天我们来到著名的旅游景点金马之神——珠日神山,传说此山原是一头紫色的野牦牛,为寻觅一个美丽而神往的地方,从遥远的地方遁至金马草原。野牦牛秉赋于神灵的嘱托,在遁至金马草原的刹间,升化成永恒的雄姿。千百年来,色达人便把该山视为他们共同拥有的护神,并成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金马儿女精神力量的源泉,金马儿女朝拜着、祭祀着,把一个图腾崇拜时代旋转成庄严肃穆和凝因的神秘。
据记载。珠日神山是莲花生大师曾加持过的雪域支神山之一,这里不论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珠日神山有很多形状奇特的岩石及绝壁上各种有趣和难以解释的神秘天然图案、天然形成的笔力道劲、刀法圆润的各种诤言,各有奇姿,各具妙色,颇具抽象之美,且随处可见历代高僧大德的正果印迹,还有格萨尔大王征战四方的足迹和王妃珠姆的背水桶;还传说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有缘之人能超越时空,进入时空隧道(曾闻一牧童在神山脚下睡着了,醒来便过了五十年)。每至夏季,神山四周碧草如毯、满山遍野绚丽多彩的野花以醉人的芬芳飘溢在娇绿的原野,湛蓝的天空浮动旖旎的白云。每年藏历六月初六,朝圣、祭祀的骑手们,穿上华丽的服装转山、烟祭,挥撒风马、插立经幡、高喊口号。祝愿五谷丰登,祈祷六畜兴旺。
现在我们来到色达最具有格萨尔王文化内涵的泥朵乡阿尼玛沁——格萨尔王石刻群,格萨尔大王和三十员大将,及岭国八十位将士的前世,天竺八十大成就者和中阴百位文武神尊。这些石刻记载着格萨尔大王及其三十员大将南征北战,斩妖降魔的历史。格萨尔石刻,刀法精细,取材考究,是在铁青色软质天然石板上完成素描以后,采用凿刻、直刻、斜刻刀法的同时,注重磨刻、磨划技术效果,使石刻画构图和谐,并具有唐卡画的艺术特点,在石刻画上采用了彩绘工艺,这样既增加了画面视觉的艺术感和光泽度,又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前来观赏的人们都认为这种石刻艺术可与唐卡画相媲美。
这些石刻画有序整齐地陈列在佛塔边,构成一幅独特的壮丽画卷,十分壮观。岭国诸位大将姿态各异,相貌堂堂,扬鬃奋蹄,栩栩如生。格萨尔大王以威震四方,摄攻三界的雄姿,置于三十员大将的中上方,西边是王妃珠姆和礼琼亭亭玉立。这一幅绚丽多彩的格萨尔王石刻艺术形象,把人们带进英雄格萨尔王统帅千军万马征服四方的悠悠遐想之中。如此格萨尔石刻群,在整个藏区前所未有,它为康巴格萨尔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今天,在色达游程圆满地结束了,愿大家永远记住“金马草原”。挤奶女人的欢笑,放牧男人的吆喝,悠闲牛群的鸣哞,牧羊犬欣喜的狂吠,永远飘扬的经幡,悠扬的法号梵音,会使您难以忘怀,留恋忘返。您想更深层次地了解格萨尔王留下的最后一个游牧部落吗?想知道这片祥瑞的宝地所孕育的神奇吗?欢迎你们再来金马草原。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