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魅力北京城韵律中轴线导游词之一
来源:优易学  2011-1-7 13:06:23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一座见证了明清24位帝王成败荣辱的都城,一幅展现华夏文明的历史画卷,一条串联起中国古代辉煌建筑的中轴线。
  从北京的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历史上,这条长达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汇集了北京古代城市建筑的精髓,见证了北京城的沧桑变迁。建筑大师梁思成这样赞美这条中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这条中轴线始于元朝对大都城的规划设计,至明清两朝形成了现有的规模。明清时的北京城,皇宫居全城中心,受三重城垣包围,皇城是朝廷重地,禁止一般百姓进入;内城居住着官僚和商人;外城为一般平民居住。整个北京城的布局体现了以皇室为主体的思想。一条中轴线从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太和殿、景山到钟鼓楼,将外城、皇城和内城串联起来。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平衡对称、高低有别、错落有序,形成一幅独有的壮美画卷。
  中轴线既是北京城市框架的脊梁,又是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主线。现代北京建设的“一线两翼”发展战略,又将其定为“新北京、新奥运”的生长点。
  这条全世界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它的独特魅力在哪里?建筑奥妙是什么?它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在北京建都850周年之际,北京史研究会秘书长李建平引领我们一同体味北京城市中轴线的独特魅力和神韵。
  我了解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是我们老师,讲了一个大清朝的故事开始,使我了解了北京城市的中轴线。
  他说在大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外国的使者,他要到北京来朝见皇上,但是到中国朝见皇上得下跪,外国人这个使节说我不想下跪,中国的清朝的官员,就采取了一个礼宾仪式的安排,让他从前门走进北京这个皇城,他从皇城走进来之后,从前门走进皇城之后,迎面看到的就是我们清朝时候就存在的第一道大门,现在就是在毛主席纪念堂的这个地方,当时叫大清门,那么他走进皇城之后发觉环境不一样了,本来他进到北京城的时候,我们北京城是什么样的特色呢?是一个灰墙灰瓦,建筑体量不是很高的四合院的建筑,街巷很整齐,从元代就定都在北京,胡同很整齐,横平竖直基本都是东西向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胡同都是东西向的,是一个灰墙灰瓦的这么一座城市,但是他走进皇城之后发觉不一样了,特别是从大清门走进之后,发觉颜色是黄琉璃瓦红墙身,而且一条大道把他一直引向天安门。就是从现在毛主席纪念堂这个地方,当年是皇城的大门,从这个门进来之后是一条御路,现在你要到天安门广场去你还能看到,在这个广场正中间是大块的条石铺成的一条道,正对天安门正中的门路,这就是中轴线上的路,古代管它叫御路,就是皇上走的路,把你这个视线让你进了皇城大门之后一下子把你引向天安门,哎呀他一看天安门太好了,黄琉璃瓦,红柱子,红红的墙身,那么前面衬托的建筑是什么呢?白色的金水桥,白色的华表,白色的石狮子,蓝天白云衬映下,哎呀,他体会到中国的建筑它和西方的完全不一样,完全是东方的特色,就是我们常说的是大屋顶,是宫殿式的,当他走过天安门,穿过金水桥,进入天安门之后,迎面又是一座和天安门一模一样的建筑,这就是端门,走过端门之后,迎面是一个广场,就是穿过端门之后,迎面来的是午门,午门城墙两面伸出来,像个巨人伸出手来,欢迎到来的使者,但是高大的城墙,那时在古时候不像现在这么多人,人是很小的,因为人少,人在高大城墙面前你是矮小的,他感到中国的这个建筑太好了,那么,他穿过端门到达午门之前呢,午门上面迎宾,它上面是有人吹着号,钟鼓齐鸣,在午门前面有一个钟楼,一个鼓楼,有钟鼓齐鸣,当他穿过午门之后,又看到一道金水桥,那就是内金水桥,天安门前面那个叫外金水桥,当他走过金水桥,才到达皇城,见皇上还差一道门,这道门就是太和殿前的门,太和门,太和殿就是进入午门之后,他发觉两边,你看,你要是到故宫去看去,没有树,不种树,就是让建筑更加雄伟,就是让建筑完全尽收到你的视野,他跟着礼部官员走,过了太和门,才能到太和殿,太和殿建在一个高大的石台阶上,三层,他爬到石台阶上之后,他说哎呀,我不得不下跪了,我跪的不是中国皇帝,而是中国有如此优美的建筑,如此辉煌的建筑,我不得不五体投地了,五体投地就是下跪啊,那么,从这一点呢我开始认识北京的中轴线,但是,我讲的这个故事只是讲了中轴线当中小小的一部份。
  我们理解中轴线,那么,我讲的第一个专题就是中轴线的魅力。我们中国古代有一张画,大家可能都知道,凡是来过河南的人都知道,河南有个开封市,开封古代叫汴梁,汴梁全城卖一张画叫《清明上河图》,中国画它分长卷,这种长卷是我们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我不知道这里有没有搞美术的,西洋画它是一个视点,但是中国画是有多个视点,中国画它可以讲一个故事,它可以把一件事情完完整整地表现出来。那么我想我先介绍一下《清明上河图》这张画,然后,我们再来了解北京中轴线的魅力。这个《清明上河图》,是中国长卷山水画的一个代表,它描写的是什么呢?就是清明时节人们去祭典,春游,踏青参加这一系列的活动,那么最远处它是有几棵树,很稀稀疏疏的,然后你逐渐感觉有人了,有房子了,它是由远把你带向近,然后,逐渐逐渐地走向繁华和热闹;在这张画正中,他画的是汴梁城的城外的一个汴桥,是一个拱型的桥,到这个桥的时候,欣赏人他让你达到一种高潮,你要细看这张画,桥上人来人往,桥下船要过这个桥,桥上人告诉桥下人要小心这船不能碰了桥,桥下人连包括岸边围观的人都在紧张的让这船能过这个桥,从你欣赏当中你就逐渐紧张起来了,逐渐达到一个高潮;人们过了这个桥之后,你再往前欣赏它是进了城了,有一个城门楼,气氛又有一些缓解,进了城之后他不再画了,作者就画了一小段,我到开封去访问的时候跟他们问,为什么呢?他们说这画没画完,后面还有一节没找着,其实不是,中国画的魅力就在这,就是它留下你无限想像的空间,当年这个汴梁城是宋朝的首都,非常地繁华,那么作者不可能把很多繁华的东西全画尽,他留下你无限想像的空间,从郊区到小镇到汴桥,达到高峰,从汴桥又往下,让你有一个平缓的过程,然后进城了,进城之后不画了,让你想像吧,没进城都如此地繁华,城内会有多么地繁华,这就是中国画,中国人的审美艺术。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虫虫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