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叶托桃”,是园中亭顶的独特造型。绿色翻卷的大莲叶正中,托着一只大红桃。这一构制新奇而自然。传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慈禧太后扮成村妇,连夜脱逃。有一位老工匠,便在莲池设计了“莲叶托桃”的亭顶样式,谐“连夜脱逃”之音,意在揭露慈禧太后丧权辱国的丑行。慈禧太后回京路过保定,看到“莲叶托桃”,恼羞成怒,当即传旨杀了这位老匠人。莲池园藏石刻相当可观,对学习和研究书法具有很高的价值。仅北塘北侧的碑刻长廊,就长达33 米,嵌有三段82方碑刻。园藏石刻中有笔走龙蛇、气势磅礴的唐代草圣怀素的“自叙帖”;有浑厚雄劲的颜真卿的“多宝塔”;有鱼跃龙门、虎卧凤阙的王羲之的墨迹;有苍劲有力、潇洒的王阳明的“夜宿天池”;以及清朝康熙皇帝手笔“龙飞”题字。真可谓墨宝荟萃,更渲染了古莲池这一古代名园的艺术色彩。满城汉墓在河北满城县城西南约1.5公里处陵山主峰东坡,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窦墓在刘墓之北侧,皆坐西朝东。凿山为陵,内部布局完全模仿宫殿建筑。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刘墓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处6.8米,体积2,700立方米,由墓道、车马房(南耳室)、库房(北耳室)、前堂(中室)和后室组成。前堂是一个修在岩洞里的瓦顶木结构建筑,宽宏富丽,象征墓主人生前宴饮作乐的大厅。后室又分石门、门道、主室和侧室。主室象征内寝,内置汉白玉石铺成的棺床,上置棺椁。主室南侧的小侧室象征盥洗室。墓内有完整的排水系统。整个墓道先用石块填满,后在墓道外口砌两道土坯墙,其间浇灌铁水加以严封。 窦墓和刘墓大体相同,体积为3,000立方米,外口是在两道砖墙之间,灌以铁水封闭,比刘墓更为坚固严密,其库房和车马房亦比刘墓为大。两墓出土金、银、铜、铁、玉、石、陶、漆等器物,丝织品、银鸟篆壶和医用金针共一万多件。其中有:长信宫灯,高48厘米,通体镀金,作宫女跪坐执灯状,可调节灯光的照度和照射的方向,烛燃烟灰可溶体内,又可以拆开各部便于清洗,灯上刻铭文六十五字。错金博山炉,是一种熏炉,高26厘米,通体用金丝错出精致的纹饰。把香料放入点燃,香烟通过炉盖的许多小孔,袅袅上升,弥漫房中,炉盖高而尖,铸成山峦重选之形,以象征海中博山,故称博山炉,工艺之精湛,举世罕见。还有墓主人的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葬服,是首次重大发现。衣用玉片制成,玉片间以金丝编缀。刘的玉衣长1.88米,用玉片2,498块,金丝约1,100克,分头、上衣、裤、手套和鞍五部分。窦的玉衣长1.72米,用玉片2,160块,金丝约600克,结构相同。清西陵位于易县梁各庄西,在北京的西南方向,离北京140公里,是一片丘陵地,周围群峦叠嶂,树茂林密,风景极佳。东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故城址,西望雄伟的紫荆关,北枕高耸挺拔的永宁山,现抵滔滔东流的易水河。清皇室的陵墓共有5处:辽宁沈阳的北陵(昭陵)和东陵,辽有新宾的永陵(兴京陵),河北遵化的东陵和易县的西陵。河北境内的东、西二陵是对清朝的王城——北京而言的,东陵在北京东面,西陵在北京西面。清西陵一带地形为丘陵,这里地域广阔,方圆100公里,西有紫荆关,南有易水,东南为燕国下都遗址。四周群山环绕,峰峦叠障,林木茂盛,殿阁嵯峨,透露出一派皇家气势,确实是一个游览圣地。
清西陵规模宏大,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占地100多平方公里, 共有14座陵墓,其中主陵4座: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和光绪崇陵,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子园寝7座。14座陵墓共葬皇帝4个,皇后9个,贵妃、贵人、嫔、妃、格格等57个,亲王、公主6个,总共76人。西陵以泰陵(雍正陵)规模最大,因当时正值“康乾盛世”之间,经济发达,以后逐渐衰败,加上列强入侵,一代不及一代,目前已打开的光绪陵是最小的陵寝。西陵的昌陵有一回音壁,其规模、效果胜于北京天坛回音壁,是世界有名的四大回音壁之一。陵区内不仅建筑精美,而且园林气息浓郁,古松参天,四季常青,是旅游和避暑的胜地。 本来,清王朝入关后已选定河北遵化昌瑞山麓为陵区,为什么顺治帝的孙子雍正又另选陵址呢?对这个问题有种种传说,一种说法是雍正派人去东陵查勘,认为没有理想的地方,于是派人另找,便找到易县这块地方。另一种说法是,雍正当皇帝,是篡改了父亲康熙的遗诏,因此不敢葬在父皇的旁边,找个借口另辟陵址。到乾隆时,又规定以后父、子不葬一地,相间在东、西两两陵选址建陵,因此,东西两陵的规模大体相当。西陵的陵园建筑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余间,石建筑和石雕百余座,大部都保存完好。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