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之第九章德育
来源:优易学  2011-2-20 10:48:11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这句话体现的是榜样示范法。
2.C[解析]德育工作要围绕德育目标来进行,因此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3.D[解析]德育个体发展功能应注意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4.A[解析]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身体和精神。
5.A[解析]知是其他各个要素的基础。
6.D[解析]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表现。故也是衡量人们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

13.C[解析]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一部分,是教育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
14.C[解析]ABD是引人性提问的策略,只有澄清和总结是属于深人性提问策略范畴。
15.A[解析]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学工作总是具有教育性。因此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16.B[解析]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它是品德教育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基本方法。
17.A[解析]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认知模式。
18.B[解析]略。
19.B[解析]德育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20.A[解析]马卡连柯认为“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解析]说服法重在以理服人,E是锻炼法要求。
2.ACD[解析]BE为体谅模式特征,认知模式重“知”。
3.ACD[解析]BE分别是陶冶法、锻炼法的要求。
4.ACD[解析]由榜样法定义可知。
5.ABCE[解析]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6.ADE[解析]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分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7.ABCE[解析]启发性原则是中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8.ABCDE[解析]学校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渠道或形式叫做德育的途径。各个选项都是德育的途径。
9.ABCDE[解析]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方法。运用语言进行说服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都属于说服法。

2.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3.陶冶法: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4.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某种组合方式。
5.德育: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活动。
五、简答题
1.(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2.(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3.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使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应达到一定的要求或培养规格。其主要内容有四点:
(1)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4.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谘询与治疗。
5.(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始。
2.[答案要点]:
(1)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违背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2)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枣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3)德育过程要坚持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①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②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及时检查,坚持不懈,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