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无耐力
相关因素
与心肌受损、心搏出量减少有关。
氧的供需失调。
主要表现
1.心率增加、虚弱、疲乏。
护理目标 患儿活动耐力增加,气促、虚弱、疲乏改善或消失。
护理措施
密切观察患儿活动前的心肺状态,评估患儿的活动水平,观察记录活动反应。
为患儿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急性期间卧床休息,一般休息至体温稳定3-4周后;有心衰者,休息应不少于6个月,待心衰控制、心脏恢复正常大小,再逐步增加活动量,以不出现心悸,气促为宜。
有效给氧,氧浓度30%-50%,采用鼻导管或面罩给氧。
制定患儿恢复活动原则:
(1)锻炼从卧床逐渐过渡到坐或站立10分钟至20分钟。
深呼吸练习,每天3次。
坐在椅子上30分钟,每天3次。
房间内行走1-2分钟,每天3次。
在大厅内行走25步,然后逐渐增加,蓄积力量小跑返回。
重点评价
患儿活动量是否增加。
患儿气促、紫绀是否减轻。
舒适的改变:胸闷、胸痛
相关因素
与心肌缺血有关。
与心肌炎有关。
主要表现 胸闷、胸痛。
护理目标
患儿主诉舒适感增加。
患儿胸闷、胸痛减轻或消失。
护理措施
保持病室安静、舒适、空气新鲜。
绝对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治疗、护理集中进行,尽量不打扰患儿睡眠;烦躁不安者给予少量镇静剂。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面色、脉搏、血压等,患儿出现胸部不适等异常时,应及时处理。
遵医嘱静脉滴注护心药物,如果糖二磷酸钠、护心通、大剂量维生素C等。
遵医嘱吸氧。
分散患儿注意力,安慰患儿,消除其紧张情绪,鼓励患儿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重点评价
患儿舒适感是否增加。
患儿胸闷、胸痛是否减轻或消失。
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
相关因素
心肌损害。
心脏扩大。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