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英文版 第一章 学而篇(1)
来源:优易学  2010-3-1 13:37:14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外语书店

 《論語 - The Analects》
  Spring and Autumn - Warring States (772 BC - 221 BC)
  第一章 学而篇(1)
  学而篇第一(共十六节)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The Master said, "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Is he not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though men may take no note of him?"
  【原文】
  子曰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乎⑤?”
  【今译】
  学习知识而能按时练习,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学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注释】
  ①子:“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即先生、老师,如称孔子、老子、曾子等。一般单用“子”,可作男子的通称。与“尔”、“汝”一样,可译作“你”。《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学的创始人。
  ②时:在一定时候,按时,在本句中作副词。
  ③习:练习。
  ④说(yuè):通“悦”,高兴,喜悦。下文中的“说”均作“悦”解。
  ⑤不知:不了解。愠(yùn):恼怒、怨恨。怒于心而未发叫“愠”。
  ⑥君子:《论语》中的“君子”,一般指有道德、有学问、有地位的人。
  【评点】
  儒家自孔子始。道德优先是儒学的本质所在,是儒学之所以儒学的根本点。本篇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入“道德之门”。
  孔子提倡的学习,不只限于纯知识的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学而时习之”,即传授与练习相结合。传授是从外至内的学思过程,练习则不止于认识范围,而是自我修练成为习惯的行为;由学思到习,是外求于知而内化,再转化为主体对外表现的过程。修身的“习”是指道德习惯反复练习而形成,是随时、随地、随事自觉学习,不断实践,精进不舍。孔子提出修身要传习结合、重在“时习”的见解,真乃远见卓识。
  学习又是互相切磋,互相鼓励,互相促进的事。“有朋自远方来”就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四面八方来,交流为学求益的心得,切磋做人的体会,探索做人的道理,砥砺学行,这岂不可乐!
  学习是为了做一个有道德有知识才能的人,如果人家不了解自己,不举用自己,就该无怨无艾。在君子眼里,自己的学习与别人的知不知无关。人家不了解自己,并不会影响一个有修养的人(君子)的情绪。话好说,做起来也不容易。因为这已经进入消解名利的“自在境界”,只有君子才能做到。
  匡亚明先生在以往《大学语文》课本序言中写道:“打开《论语》,卷首三句话就驳不倒,今天还有生命力。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谓字字皆碑。”
  本章在句法上用的是排比发问句,不是下断语,而是商量讨论式的。这样可启发学生更好地去思考。从中可看出孔子一贯的循循善诱的启发式的教育风格。
  简介:
  孔子是中华古代文化之集大成者,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那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仁义、忠恕、孝悌、诚信的道德伦理体系;他那为政以德、“敬事以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政治理想;他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文、行、忠、信”的教育内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以及他“居住恭,执事敬,与人忠”的行为规范……都是十分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我们应当珍惜的精神财富。
  孔子的思想、言论、行事,比较集中地反映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着孔子和他弟子们的言行。《论语》二十篇,不是一时之作,也不是出于一人之手,而是孔子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事例中,因材施教、因事立言、因义传道,由他弟子记录整理的文献。《汉书•艺文志》记《论语》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孔子逝世后,由门人纂辑而成的书。唐文学家柳宗元推论《论语》是孔子门生曾参的学生所编定。宋理学家程颐则认为“《论语》之书,成于有子(若)曾子(参)之门人。”他的根据是《论语》所记孔子许多门人都不称子,独对有若和曾参称子,是有子、曾子的学生对他们老师的尊称,因此断言《论语》一书成于有子、曾子的门生。诸家所言大同小异,基本可言。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内容丰富,思想精微,言简意赅,为使后人能读懂《论语》,并能了解其中深刻的含义,所以历代都出过许多训读、注释《论语》的书。据不完全统计,自汉至今关于《论语》的书不亚于三千余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宋•朱熹的《论语集注》,后来成为明、清科举考试应试者必读之书,许多读书人都是通过朱熹集注来理解《论语》的。朱熹集注基本上符合原意,但也参进了许多宋理学的唯心思想,有不少维护封建统治思想的迂腐之论。封建时期的注疏家为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往往借孔子之名来宣扬封建统治思想,他们一面将孔子抬高到“至圣先师”的高位,一面却任意篡改孔子思想来欺世惑众。正如匡亚明先生所言,“各时代起作用的孔子思想,一般是经御用后儒改造过的假孔学或半真半假的孔学,因此把它的反动作用全部推在孔子身上是不恰当的……”(见《孔子评传》第十章)他提醒我们阅读《论语》要独立思考,尽可能了解孔子学说的本义。
  顾鸿安同志的《论语解读》是一本以当代人的观点来解读《论语》的比较有特色的读物。顾鸿安的《论语解读》的特点有三:
  一、顾鸿安同志是位勤奋的学者,他博览群籍,参阅了许多关于《论语》的注析及有关孔子思想研究的书,从比较中分析、提炼、吸纳他认为恰当又能为当代读者接受的注疏,运用浅显明白的语言来表述,因此他的注释易懂易记。
  二、顾鸿安同志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熟悉读者的接受心理,为使初读者能读懂解透,因此对每节语录都分三个层次作递进式的说明:(1)是“注释”,将生字难句一一注释,解除读者阅读的文字障碍;(2)是“今译”,将每节的古文译成白话文,使读者能理清全句内容,读起来有连贯性;(3)是“点评”,将每节文字的义理作重点评析,提出今人读《论语》的意义,其中也掺合了他本人的想法。
  三、“点评”是《论语解读》中用力最多、难度最大的部分,也是本书最有特色的地方。点评既要点明古义,又要评出新意,也就是要使这部古典著作所蕴含的哲理、箴言、嘉义,能古为今用,给今天读者有新的启发。顾鸿安同志在这上面费了不少功夫,许多点评既中肯,又有启示作用,例如对《里仁》篇“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的点评道:“一个人能立志行仁,内心就会有一股向善的自律力量。一旦有(产生)坏思想,这股向善的自律力量会使他弃恶从善,……有了过错能自觉改正。”这样的点评,联系实际比较自然,看了让人受用。但是我也感到有些点评引伸过多过繁,联系实际也嫌牵强,不过瑕不掩瑜,总的说顾的点评对读者是有帮助的。
  纪念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论语解读》即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顾鸿安同志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了有意义的事,作序以贺。

责任编辑:sealion1986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译文
热门课程培训
论坛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