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中的语言翻译问题
来源:优易学  2010-2-8 15:27:39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外语书店

 本文是徐波部长应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之邀,执笔完成的一篇对于大型翻译项目管理的经验之谈。在此刊登,与各位分享,更好的了解世博会作为中国举国之盛事,其中的语言服务管理。  
  大型活动中的语言翻译问题
  
  徐波
  上海世博局外事办公室主任
  
  一、作为国际大型活动的上海2010年世博会翻译工作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每天发生的各种大型活动林林总总,难以计数,由此产生的翻译需求也五花八门。然而,作为与世界杯足球赛、奥运会并列三大世界盛事之一的世界博览会,在翻译服务等语言沟通方面却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
  第一,我们看到,世界杯、奥运会属于全球性的一种体育赛事,其主要的特点是竞技和对抗性,观众无论是在现场,还是通过电视,观摩的是一种技术和力量的博弈,本身没有多少语言翻译问题。也就是说,对此种观摩性的国际盛会,观众甚至可以在不借助翻译沟通的情况下享受这种激动人心的赛事;
  第二,与世界杯、奥运会不同,世博会会期长达半年(上海世博会为184天),而世界杯从小组比赛到决赛为一个月,奥运会更短,只有二周。由于时间长度上的差异,翻译需求当然不同;
  第三,以上海世博会为例,世博会参与的主体是国家,而世界杯、奥运会是主权国家和地区的球队和奥委会,从本质上讲是民间交流。截至目前,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国家已达189个,创1851年以来的世博历史国家参与之最。其中,189个国家意味着联合国192个成员国中的98%确认参展,从而使本届世博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盛会。
  除联合国所有成员国外,上海世博会还有包括联合国在内的48个国际组织确认参展。根据世博会规则,国际组织与主权国家一样同被视作官方参展者(participant),因此,上海世博会的官方参展的数目高达237个,实谓量大面广。此外,上海世博会还有16个企业馆(个别还是企业联合馆)和在最佳城市实践区(UBPA内参与展示的50多个城市案例(case)。如果加上这些非官方(non official participant)参展者,上海世博会的参展主体将逾300个;
  第四,由于上海世博会破天荒的参展者数,这种广泛的国际参与性对翻译提出了不可小觑的量的需求。如果我们以每个参展者半年时间平均100名工作人员计算,那么,至少有3万名办展人员将在世博园区工作、生活至少6个月以上。如果各参展国家的馆日和国际组织的特别日活动平均一次携带100人(个别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来园区出席馆日活动时将携带庞大的艺术家演出团),那么,仅馆日活动一项来园区的各种外宾也将2-3万人,其中,出席馆日活动的国家元首、政府总理、王室成员、外长等重要贵宾保守估计将不少于100批。此外,根据上海世博会组织者的预测,前来参加世博会的外国游客约为总参观人数7000万的5%,即至少在3-5百万之众;
  第五,世博会活动的特殊性。与奥运会、世界杯足球不同的是,世博会号称是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科研综合实力的“奥运会”。无论是参展的主权国家,还是国际组织,抑或企业、城市,都是为了通过展示达到实践其“公共外交”,即良好形象塑造的目的,它们因而对创新表现出如饥似渴般的痴迷。这种对创新的冲动是奥运会、世界杯足球等体育竞技能以想象的。所谓创新就是尽可能摆脱现有规则的羁绊,让思想插上飞翔的翅膀,用世博会的行话表述就是“一切始于世博会”(Every thing begins with expo)。由此可见,在翻译方面,奥运会、世界杯足球只是一种在循规蹈距的体育规则控制下的竞技比赛,而世博会则是一种要努力体现的创新思想和理念,追求的是人类社会的自我超越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探索。如此翻译领域之广泛、思想之前沿、理论之深邃、技术之精美对翻译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格要求。
  二、上海世博会的翻译实践
  (一)历史阶段的简单回顾。
  上海世博会的翻译实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在2000年初中国提出申办世博会至2002年12月3日在摩纳哥国展局132次大会上赢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权。在此阶段,大量的文件材料和申博报告这样的重要文件翻译主要依托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两所上海知名高校,邀请副教授职称之上、具有资深翻译经验的教师完成;
  2、 2003年9月上海世博局成立。作为上海世博会的组织者,从当年9月至2008年10月之前,大量组织者对外联络,包括与国际展览局的文书往来、与各参展方之间的书面或口头的办博沟通,主要由世博局国际参展部(此前也叫国际联络部)的工作人员完成。与此同时,上外、复旦大学等申博期间的翻译资源继续承担着技术性较强的各种稿件翻译,包括上海世博会注册报告和1-14号上海世博会的特殊规章。此外,作为组织者联系国际参展方的主要桥梁,上海世博会的官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英、法、日语的翻译由专门的团队,包括外国专家参与,无论是新闻的及时性,还是翻译质量均得到国际参展方和国展局的好评;
   3、2008年10月,经过层层遴选,世博局正式确定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元培世纪(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翻译项目赞助商,并与两家公司签署了赞助协议。与此同时,为主管全局外事工作,世博局成立了外事办公室,并由其归口管理由上述二公司组成的上海世博会翻译服务平台。
  (二)翻译平台的相关情况
  世博局翻译服务平台是目前上海世博会组织者对外办博语言文字沟通最重要的平台,它主要有三方面的语言资源支持。
  1、翻译项目赞助商在北京的翻译团队。就中译公司来说,还专门成立了世博项目翻译团队,制定了严格的“译—校—审”的质量控制程序;
  2、为了弥补购买服务模式的不足,世博局于2009年3月引进了常驻译员的服务模式。通过翻译公司派遣译员到世博局常驻工作,让译员不断积累世博专用知识和词汇,实时与部门用户进行直接沟通,稳步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逐步实现专人对口,语种齐备。从一人对口多个部门过渡到专人对口一个部门。常驻译员是由中译和元培二家翻译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外语专业硕士学历以上的优秀高校毕业生,经过多轮面试,筛选出第一批常驻译员。目前,常驻译员团队以英语为主,同时吸纳个别小语种。此外,中译和元培二家翻译公司除选拔常驻译员外,还选派一至两名管理人员专门到世博局协助组织者对常驻译员的管理。
   3、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地区兼职译员库。考虑到翻译需求的多样性,特别是个别小语种,如西班牙、阿拉伯等语言资源的合理配置,由上述二家翻译公司出面联系,将翻译业界内水平高,口碑好的高级译员列入翻译候备名单。尽管这些译员大多是自由职业者,但他们通过上述二家翻译公司对世博项目作出承诺,在任何情况下均会将世博工作视作其翻译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世博会的语言质量监控问题。
  作为用户同时又是管理部门,世博局外事办公室对世博会翻译工作的质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责任是全面的,也就是说,不管你知情与否?是否参与或过目过相关翻译资料(包括同传),外事办对以世博局名义对外的任何语言文字沟通要负责。
  历史地看,囿于翻译本人的知识和语言能力,过去翻译中的瑕疵时有发生。不客气地说,中国翻译市场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且不说市场的封闭性,翻译人员背景信息不对称,最关键的问题是用户本人对语言质量要有严格检验的水平和流程。我们认为,用户的语言水平在此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有流程的意义。笔者曾参与过不少研讨会,一些花“大价钱”请来的翻译名不符实,连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所在地名古屋(Nagoya)的英文都不知道,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把国展局主席吴建民精彩的讲话翻译成相反的意思。
  在文字方面的翻译也有此类情况,经常把世博局的局长与上海世博会中国政府总代表(Commissioner General of Shanghai World Expo)搞错,或将中国政府总代表与参展方的展区总代表(Commissioner general of section )混为一谈。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总代表源于法文(Commissiare Général),原意是策展人。由于国展局的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当时巴黎万国博览会的影响,许多世博会词汇源于法文,如总代表联席会议(Collège des Commissaires généraux)。对法文原意不了解,也使翻译工作不确切的一个原因。在我们提交的各种办博法律文件中,国展局代表曾多次提出英法文体本不一致。严格讲,这也是中国翻译界的遗憾。我们迄今不能培养出英、法或英语与其它外语直接互译的人才。
  说到小语种,由于我国相关语言人才水平要落后于英语等通用语言,一些此类语言的翻译不当情况也时有发生。笔者曾在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工作二个月,一位西班牙老太太就毫不客气地指出我方西方说明书的语病,而承担此说明书翻译的人员也是国内相关部门通过比选、花大钱请来的。此事再次提醒我们,花大钱与质量控制不一定划等号,关键还在于用户自身语言的把关能力。
  有鉴于翻译工作的复杂性,我们一开始就对翻译平台进行了严格管理。我们的做法是:
  1、向奥组委语言管理的成功经验学习,强调翻译工作者的责任
  意识。由于翻译平台质量涉及世博会的国际沟通质量,某种意义上是组织者的一张“名片”,是衡量组织者是否具有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要求所有参与世博翻译工作的人员必须树立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只有这种自觉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把好质量关;
  2、对入选常驻译员进行专门的岗前世博会知识培训,向他们介绍世博会的性质、特点,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世博知识参考资料,如上海世博会注册报告、参展指南及上海世博会英语官网上词汇的积累及其它如何尽快入手掌握世博业务的方法。在这方面,我们特别要求局相关业务对翻译人员的入门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让他们翻阅过去的各种翻译资料和让部门内英文好的同志帮助他们熟悉词汇等。
  3、制定严格的管理流程。二家翻译公司在入选我世博翻译服务商前专门制定了严格的内部管理流程,有的甚至工序多达10多道,从而从制度上杜绝错性。在此基础上,世博局外事办指定专人管理翻译平台日常运作,局相关部门也指定了专门的翻译工作联系人。每一项翻译任务都需要各方层层把关。但由鉴于翻译工作量大面广,翻译平台建立了将译文质量的最终把关责任与局相关业务部门之间的“联座制”,要求业务部门不仅是提出翻译需求,也要与翻译平台、翻译公司一起将任何翻译上的错误消灭在萌芽中。
  三、大型活动中翻译问题的原因
  从申博成功到今天7年的办博历程中,世博会的翻译工作总体不错,其对外语言沟通中可圈可点之处不少,但以国际大型项目的要求看,需要与翻译界共享的经验也不少:
  第一、办博知识的充电问题。无论是办博的专业队伍,还是刚刚组建的翻译团队,译员们普遍对世博会知识缺乏了解。这种先天性的不足与我国情有关。西方国家举办世博会的时间长,世博会知识较为普及,而我国是第一次,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行世博会。可想而知,译员对世博会基本知识不了解、不熟悉是很难准确、达意地完成翻译任务,如世博会规划文件经常出现“街区”的概念,译员对这种“街区”缺乏感性认识,常常错将其理解成“quarter”,而只有到世博园区工地参观后或与世博局工作人员沟通后才意识到街区本来很简单,翻为“block”即可。
  第二、世博会业务本身过于复杂。如前所述,世博会的灵魂是创新,而创新就要对任何现有的规则、秩序提出挑战。对如此复杂的智力劳动的语言表述,特别是转换成非母语的外语需要扎实的专业和语言功底。就世博会而言,每一届都有不同的主题,前后不能重复。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也是世博会150多年历史上首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这对翻译工作来说无疑又是全新领域,而大量规划、建筑、土地、环保、城市建设领域的专业词汇就成为本届世博会语言方面的一个重要特色。
  此外,为体现上海世博会主题,我们专门设计了三种形式以便参展方进行世博会主题诠释,即展馆建设的物理展示形态、论坛的头脑风暴和文艺演出活动。
  从展馆翻译方面看,上海世博会将有40个左右的国家自己设计和建设。40个左右的国家租赁组织者建的展馆,以及亚、非、拉、南太、加勒比国家、联合国等 11个联合馆。这些展馆形态不一,异彩纷呈,其中不少还匠心别具,特别是那些自建馆,如瑞士馆,不仅材料奇特(由大豆纤维制成,既能发电,世博会结束后又能天然降解),而且布展充分运用了易经的阴阳哲学。对此类展馆的翻译不仅要懂得建筑,还要了解其承载的哲学意义。
  从论坛方面看,这是不同文明和思想碰撞火花的场合。按照我们计划,世博会将分有公众论坛、主题论坛和高峰论坛。这些论坛涉内容非常广泛,覆盖城市发展、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城乡互动等。如果说建筑、工程需要翻译人员的严谨作风,那么,论坛需要翻译人员具有良好的社会科学背景,不仅能对原文忠实理解,还要求扎实的中文功底和必要的文采。
  从活动方面看,组织者、参展者将在世博期间安排各种文艺演出20000多场。这种文艺演出活动,包括参展方馆日文化活动均需要翻译人员学贯中西,特别是文化方面的丰富知识;
  第三、世博筹办和运营的动态性。从本质上讲,世博会的筹备是动态的,历经内部筹备到对外招展,再到参展服务,最后落实到运营。组织者和参展者之间无论是工作关系,还是工作内容天天有变化。此外,与国际奥组委、世界足联不同的是,作为上海世博会的指导者,国际展览局本身成文规定不多,许多要依靠实践和惯例。因此,对历届世博会习惯做法的学习,对办博自身规律的了解也是衡量一个翻译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
  第四、不同用户的不同语言要求。由于用户本身的语言水平差异,导致各部门对译文最终把关后翻译质量的差异。有些用户跟译员沟通很好,有的不够,往往把与翻译的关系看作商业关系,没有做到词汇共享,影响翻译进度和质量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sealion1986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