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7-28日,主题为“终身学习中的质量发展-理论与应用”的第六届欧洲继续工程教育论坛在丹麦奥胡斯大学召开。此次论坛由丹麦奥胡斯大学(AarhusUniversity)、欧洲工程教育协会(SEFI)、国际工程教育协会(IGIP)、欧洲国家工程联合会(FEANI)及欧洲大学终身学习质量管理工具项目(UNI-QM)共同举办。来自美国、英国等14个国家的有关协会,以及大学和企业代表共50余名专家参加了论坛。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江谟辉,以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的身份;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贺克斌教授,以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的身份参加了论坛。
会上,贺克斌教授作了“中国工程硕士教育”的报告。这是我国首次在境外国际重要会议上全面介绍中国工程硕士教育的情况。报告共分“诞生:时代与企业的需求”、“成长:以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为目标”、“挑战:发展的支撑”三个部分。报告介绍,为适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要求,以及企业迫切需要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中国诞生了以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以按工程领域设置课程,以联系工程实际为论文选题,以“双导师”进行指导为特色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并形成了政府主导、教育指导委员会咨询和指导、院校自主自律办学、用人部门和培养单位密切联系为主要特征的工程硕士教育体系。目前,工程硕士教育已初步建立了自主、自律、他律相结合的人才选拔模式,初步形成了服务企业需求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确立了促进工程硕士健康发展的质量保证体系。十几年来,一批批工程硕士在各行各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工程硕士教育的成果得到初步显现。工程硕士教育已成为中国涉及面最广、规模最大的一种专业学位类型。报告最后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工程硕士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如何紧密联系工程师职业要求、如何优化工程领域设置等重大问题已摆到议事日程上。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之路,中国工程硕士教育前景光明而广阔。
报告结束后,报告人与参会者进行了长时间的互动问答,既表达了参会者对中国开展世界最大规模工程教育的浓厚兴趣,也对工程硕士教育所采取的质量保障措施表现出高度的关注和钦佩。本次论坛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工程硕士教育方面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