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义。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和旧殖民体系的瓦解。万隆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是第三世界崛起的三个里程碑。 第三世界的兴起,对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促进了世界政治力量的重新分化组合,使战后两极政治格局受到冲击;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经验 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畸形的经济结构有所改变,民族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经济自主性和经济实力有所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出现了石油出口国、新兴工业国、低收入国家、最不发达国家等不同类型。当前发展中国家经济仍然面临许多严峻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是:必须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必须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必须把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可持续发展相统一;必须把政治经济变革和政治社会稳定相统一。 3.发展中国家的政治进步与存在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各不相同,且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取得明显的成就: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成为国际舞台上主权独立的民主国家;不断探索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政治参与的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极权体制逐步向民主体制发展;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了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政策。 发展中国家政党制度复杂,存在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等政党制度。 战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政治思潮,但绝大多数具有民族主义的性质。 在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政局不稳、局部战争频繁、民族问题复杂、宗教冲突不断、恐怖活动有所增加等问题。 4.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 发展中国家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发展中国家普遍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以维护和巩固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政策的重点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即南北关系。战后以来的南北关系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与美日西欧的关系。冷战后南北关系中政治问题日益突出,南北经济“数字化鸿沟”加大,矛盾出现新的特点,南北对话和合作关系有所加强。 南南合作指的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20世纪80年代后,南南合作明显加强。冷战结束以来,亚非拉各洲的地区性组织发展迅速,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内容和合作伙伴出现了多样化;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调整了战略,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及其巨大贡献 战后欧亚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改善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劳动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国家对20世纪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20世纪的一段时间内苏联曾经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具有超越意识形态和全面对外开放的两个特点。 2.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探索 战后以来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因是多方面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实质应是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增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改革和探索中成功地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发展模式。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震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苏东剧变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可否定。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社会主义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国家要确立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战略;努力把经济搞上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继续探索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 七、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概况 东欧国家的经济与政治转型基本完成。资本主义是东欧国家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选择加入欧盟和北约是东欧国家的突出的外交关系走向。 独联体是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体。独联体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发展具有不稳定性。独联体各国对独联体政策的演变。 2.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和外交 俄罗斯政府从1992年开始从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现已基本完成了从社会主义公有制到资本主义混合型所有制的过渡。十多年来,俄罗斯经济总体上在衰退和危机中徘徊,其原因主要是:政府接受了西方为他们设计的激进改革方案;片面信奉西方经济理论;俄罗斯国内的政治斗争干扰了经济发展;苏联解体带来的原有经济关系的断裂;忽视宏观调控。2001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出现了发展和增长的势头,经济发展潜力仍然巨大。普京政府振兴俄罗斯经济的基本构想。 俄罗斯的政治转型是一个过程。俄罗斯根据1993年新宪法确立了以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的西方民主政治体制。新宪法赋予总统广泛而强大的权力,议会在俄罗斯的权力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 党派之间的政治斗争逐渐纳入法制轨道,俄罗斯国内形成了左中右三派基本平衡的局面。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地方主义膨胀,极端民族主义泛滥。普京政府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和控制,俄罗斯政治基本趋于稳定。 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其过程。俄罗斯从1993年后开始调整外交政策,实行东西方平衡外交。全方位、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叶利钦于1997年12月签署《俄罗斯联邦安全构想》,初步确立了跨世纪的国家战略构想。普京政府推行全方位外交,提升了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当今俄罗斯全方位外交的两根主线是反恐与经济。俄罗斯在努力改善与西方关系的同时,积极发展与其他大国的关系。 八、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1.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与调整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国家确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着重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关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对外工作开创了新局面。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原则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及其新发展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和巩固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两个战略问题的思想;关于坚持和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关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思想;关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解决领土争端的思想;关于中国永远不称霸,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关于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思想;关于正确处理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关系的思想;关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思想;等等。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我们党和国家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尊重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形成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经验。 3.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政治力量。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积极利用联合国讲坛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世界上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国家。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在政治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事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机遇和挑战。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抓住机遇,谋求发展,迎接挑战,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思想道德修养 前 言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一门课程。 本门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以德治国”的思想,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门课程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学习成才等方面的内容。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意义: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修身成才;从课程的理论和知识中,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和生动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提高综合素质;正确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加强自我修养。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坚持以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是大学生必须遵循的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修养方法以及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修养方法,尤其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学习先进人物的优良品质,加强自律等。 一、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 (一)环境的改变与适应 1.积极适应新的环境 从中学到大学,生活环境、学习状况、人际关系等发生了变化。应认识大学校园的生活方式,了解大学教育活动的规律,把握大学人际关系的要求,尽快适应新环境。 2.科学确定新的目标 要迈好大学生活的第一步,大学生应当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具体的学习生活目标,并为实现新的目标而努力。 3.逐步树立新的形象 大学生应在新的环境中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确立新的形象。应客观估价自我,正确认识和把握自我,努力按照成才目标塑造自我,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新时期合格的大学生。 (二)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 1.时代主题与基本国情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跨入21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2.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要坚持和自觉实践“四个统一”,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按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