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障碍而且有新的表现。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GCD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GCD的领导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GCD的领导。中国GCD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面临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加强党的建设的总要求。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前 言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主线,对当代世界经济、世界政治、时代主题与国际秩序进行宏观概括和综合分析,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等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对外战略进行分类介绍和分析,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发展变化、对外战略思想以及对外关系进行重点分析。 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当今国际问题的重要论述和我国外交政策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演变及其发展趋势、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和认识主要国际力量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的对外战略;了解和认识苏联东欧国家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全面认识中国的外交战略、方针、政策与国际地位和作用,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信念。 学习和研究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方法。学习和研究本门课程要以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国际问题的重要论述为指南,着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国家观、民族观、战争与和平理论、历史发展的“合力论”、经济与政治相互关系的理论、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的思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以及阶级分析的方法。 一、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1.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企业、跨国公司、国家、区域和国际经济组织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行为主体。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世界和区域性经济组织具有自己的功能和特点,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各国的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科学技术、国际分工体系、国际经济制度以及世界政治环境,是影响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战后,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和以贸易自由化为基本原则的贸易体制,并通过马歇尔计划等加强对欧洲、日本经济的控制,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政策,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技术封锁遏制,从而形成了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二战后,一系列欧亚国家相继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苏联东欧各国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相抗衡的力量。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西欧、日本、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经济中心,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区域经济集团化加速发展。 战后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贸易、金融和国际投资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与改革方兴未艾。 2.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 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不等于资本主义化,但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十分明显。经济全球化可以有两种发展趋势。要趋利避害,赋予经济全球化以互利合作的内涵,促其健康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一些全球性经济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各国经济发展也严重不平衡。 二、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当代世界政治的基本构成。当代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及相互关系。联合国、欧洲联盟、非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影响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内涵。两大阵营的形成、对峙使两极政治格局成为现实。两极政治格局的对峙,政治上表现为社会主义阵营高举和平民主的大旗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斗争;经济上表现为封锁和反封锁的斗争;军事上表现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并出现全面的冷战和局部战争;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第三世界的崛起、中苏关系的破裂、美欧日政治关系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两极政治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导致了两极政治格局终结,世界政治格局进入重新确立新格局的过渡期。 2.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世界政治多极化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经济多极化是政治多极化的基础。当今世界力量对比逐渐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未来的多极化政治格局,不同于历史上列强争霸的政治局面。 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国际政治旧秩序仍然是阻碍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但国际形势走向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大国关系深入调整,进入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衡、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的新的发展时期。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增强。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三、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1.当今时代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代主题转换的条件日益充分。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争的危险虽然存在,但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美苏两个大国谁也没有完成战争的准备;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是对战后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新的科学判断。它是在对当代世界的基本矛盾和时代发展潮流的科学分析基础上,对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新特点的高度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重大发展,为中国制定内外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潮流。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突出。 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2.建立国际新秩序 当代国际秩序的基本内涵。西方主导和不平等性是国际旧秩序的两个最明显的特征。第三世界国家强烈要求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但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还未得到根本改变。 发展中国家最早提出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美国主张建立以它为领导的、“一超”独霸的国际新秩序。西欧、日本等国家主张建立以美欧日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中国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党的十六大报告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四个方面阐明了中国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系统主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和世界政治多极化,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条件和途径。 四、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得到了长足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是: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和经济协调的加强;对第三世界廉价原材料的掠夺;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同社会主义国家竞争的推动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和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来干预经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度发达,产业结构先进。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动摇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其重点是:经济政策、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在西方形成了四种主要经济模式:美国的宏观需求管理模式、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和法国的指导性计划模式。这四种模式对现代市场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进行的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在经济领域仍然存在许多突出的现实矛盾和问题。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本质上仍然是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和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议会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核心,行政制度是资产阶级统治的主要工具,司法制度为资产阶级统治提供了合法依据和法律保障。战后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有两党制和多党制。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复杂化、多层次化;阶级矛盾和斗争趋向缓和;各种社会运动不断发展;分权制衡机制发生变化,行政权力膨胀;利益集团和大众媒体在当代西方政治生活中作用增强;主流政治思潮和非主流政治思潮出现了新的特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社会、政治问题仍然突出。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战略和政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具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实质。战后美国谋求领导和控制世界的全球战略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单边主义横行。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对外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及其外交政策调整;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步伐加快。 五、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意义 第三世界概念的提出及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