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高校“两课”教育教学中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力度,进一步增强“两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经教育部党组批准,我司组织了部分高校的相关学科专家学者对“两课”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了全面修订。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二〇〇三年二月十六日附件: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前 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确立辩证唯物的物质观和意识观、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科学的认识论和真理观、唯物辩证的历史观,使他们能够科学地理解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思想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为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打下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践性、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哲学在民族文化中处于核心和灵魂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性”的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不断接受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现代哲学中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前提、内在根据与基本途径。毛泽东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利于从世界观的高度提高人们的政治素质、思维水平和人生境界,增强人们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批判地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和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丰富内涵。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层次性。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发展深化了对物质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运动的基本特性。 2.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人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由实践主体、客体和手段构成。实践具有创造客体价值和优化主体的功能。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人把握物质世界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实践决策、实践目标的制定、实践的组织与管理、实践结果的检验。实践具有客观性、自主性、目的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自在世界、人类世界与人的实践活动的相互关系。 3.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结构。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区别与联系。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特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观点。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本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一个过程。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必然的联系。规律的类别与层次性。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度及其方法论意义。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的因素和否定的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论与系统论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补充。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其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把握这些基本范畴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现象与本质及其辩证关系。科学认识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辩证关系。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注重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反对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偶然与必然及其辩证关系。科学认识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将偶然性等同于必然性或彻底否定偶然性的观点都是片面的。原因与结果及其辩证关系。坚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原则,反对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和宿命论。可能与现实及其辩证关系。在努力使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条件性,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既要注意可能与现实联系的复杂性,又要争取实现最好的可能。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彻底驳倒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它们之间的实践、认识和价值关系。认识的中介。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是认识主体认识能力形成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和检验其是否真理的惟一标准。反映与信息选择、建构的关系。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认识对实践具有的导向作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2.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作为认识初级阶段的感性认识及其特点。作为认识高级阶段的理性认识及其特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感性认识的局限及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必然性和条件。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条件。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主体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能实现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应该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就必须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3.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一致。价值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真理的价值性就是真理对实践活动的功能性和意义。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4.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基本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五、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心史观的根本局限是片面夸大了精神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没有看到精神因素背后起决定作用的物质因素及其规律的作用,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科学的实践观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解决。唯物史观的创立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统治,为人们观察社会历史提供了根本的科学方法论。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是一个整体。 2.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连接社会与自然的纽带。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是劳动使人类脱离了动物界,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区分了开来,是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发源地。劳动是解开人类历史之谜的钥匙。 3.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交往实践及其形式与交往关系。经济全球化是人类交往发展的结果,其实质是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生产的社会化和分工的发展。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必将引起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为维护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就必须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4.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特征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观念结构。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在本质上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六、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1.社会经济结构与要素 社会基本结构是指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总体的基本构成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生产力的物质性和社会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生产力是集中体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并以此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先进生产力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范畴,是相对于落后的生产力而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表现形式。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历史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中国GCD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在其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在此后它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面对新的历史挑战,中国GCD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和类型。阶级与阶层的联系与区别。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2.社会政治结构与要素 在社会结构中,在社会经济结构的上面竖立的是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社会政治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构成要素。在政治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处于核心的地位。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现代国家的类型。国家的职能和发展趋势。国体与政体。 3.社会文化结构与要素 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的观念结构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