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存货的管理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一、存货的分类与功能
(一)存货的分类
1.按照存货的经济内容,存货可分为商品、产成品、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
2.按照存货的存放地点,存货可分为库存存货、在途存货、在制存货、寄存存货、委托外单位代销存货。
3.按照存货的取得来源,存货可分为外购的存货、自制的存货、委托加工的存货、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接受捐赠的存货、接受抵债取得的存货、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存货和盘盈的存货等。
(二)存货的功能
企业持有存货的主要功能是:(1)防止停工待料;(2)适应市场变化;(3)降低进货成本;(4)维持均衡生产。
二、存货的成本
存货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进货成本
进货成本主要由存货的进价和进货费用构成。其中,进价又称购置成本,是指存货本身的价值,等于采购单价与采购数量的乘积。在一定时期进货总量既定的条件下,无论企业采购次数如何变动,存货的进价通常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假设物价不变且无采购数量折扣),因而属于决策无关成本。进货费用又称订货成本,是指企业为组织进货而开支的费用。进货费用有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有关,这类变动性进货费用属于决策的相关成本;另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无关,这类固定性进货费用则属于决策的无关成本。
(二)储存成本
储存成本,即企业为持有存货而发生的费用。储存成本可以按照与储存数额的关系分为变动性储存成本和固定性储存成本两类。其中,固定性储存成本与存货储存数额的多少没有直接联系,这类成本属于决策的无关成本;而变动性储存成本则与存货储存数额成正比例变动关系,这类成本属于决策的相关成本。
(三)缺货成本
缺货成本,是指因存货不足而给企业造成的停产损失、延误发货的信誉损失及丧失销售机会的损失等。缺货成本能否作为决策的相关成本,应视企业是否允许出现存货短缺的不同情形而定。若允许缺货,则缺货成本便与存货数量反向相关,即属于决策相关成本;反之,若企业不允许发生缺货情形,此时缺货成本为零,也就无须加以考虑。
【提示】
相关成本包括:(1)变动性进货费用;(2)变动性储存成本;
缺货成本是否相关,取决于是否允许缺货;
进价成本是否相关,取决于是否存在数量折扣。
三、存货的控制方法
(一)ABC分类法
ABC分类管理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企业的存货划分为A、B、C三类,分别实行分品种重点管理、分类别一般控制和按总额灵活掌握的存货管理方法。
首先,要确定存货分类的标准。分类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金额标准;二是品种数量标准。其中金额标准是最基本的,品种数量标准仅作为参考。A类存货的特点是金额巨大,但品种数量较少;B类存货金额一般,品种数量相对较多;C类存货品种数量繁多,但价值金额却很小。
其次,根据上述标准对A、B、C三类存货进行具体划分。
最后,在对存货进行ABC分类的基础上,企业应分清主次,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
【总结】
(1)分类标准:一是金额标准;另一个是品种数量标准。其中金额标准是最基本的,品种数量标准仅作为参考。
(2)参考比例:三类存货的金额比重大致为A:B:C=0.7:0.2:0.1;品种数量比例大致为A:B:C=0.1:0.2:0.7。
(3)管理方法:A——分品种重点管理;B——分类别一般控制;C——按总额管理
【管理思想: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
(二)经济订货批量模型
经济进货批量,是指能够使一定时期存货的总成本达到最低点的进货数量。决定存货经济进货批量的成本因素主要包括变动性进货费用、变动性储存成本以及允许缺货时的缺货成本。不同的成本项目与进货批量呈现不同的变动关系,因此存在一个最佳的进货批量,使成本总和保持最低水平。
1.存货经济进货批量基本模型
经济进货批量基本模型,是以许多假设为前提的,包括不允许出现缺货情形,故不存在缺货成本。此时与存货订购批量、批次直接相关的就只有变动性进货费用和变动性储存成本两项。这样,变动性进货费用与变动性储存成本总和最低水平下的进货批量,就是经济进货批量。
(1)经济进货批量基本模型的假设
经济进货批量基本模式以如下假设为前提:
①企业一定时期的进货总量可以较为准确地予以预测(年需要量可确定);
②存货的耗用或者销售比较均衡;
③存货的价格稳定,且不存在数量折扣,进货日期完全由企业自行决定,并且每当存货量降为零时,下一批存货均能马上一次到位;
④仓储条件及所需现金不受限制;
⑤不允许出现缺货情形;
⑥所需存货市场供应充足,不会因买不到所需存货而影响其他方面。
(2)相关总成本
在上述假定条件下,由于不存在数量折扣,进价成本属于无关成本;不允许存在缺货,缺货成本属于无关成本。此时与存货订购批量相关的成本只有变动性进货费用和变动性储存成本。
这种情况下,经济进货批量就是变动性进货费用和变动性储存成本之和最低的进货批量。
变动进货费用=年进货次数×每次进货费用=(A/Q)×B
变动储存成本=年平均库存×单位储存成本=(Q/2)×C
3.经济进货批量的相关计算公式
①经济进货批量(Q*)基本公式:
②相关公式:
经济进货批量的存货相关总成本
经济进货批量平均占用资金
存货最佳进货批次
2.实行数量折扣的经济进货批量模型
实行数量折扣的条件下,存货进价与进货数量的大小有直接的联系,属于决策的相关成本。进货企业对经济进货批量的确定,除了考虑变动性储存成本和变动性进货费用外,还应考虑存货的进货成本。存货相关总成本公式为:
存货相关总成本=存货进价+相关进货费用+相关储存成本
进货成本=年需要量×单价=A×P
变动进货费用=年进货次数×每次进货费用=(A/Q)×B
变动储存成本=年平均库存×单位储存成本=(Q/2)×C
实行数量折扣的经济进货批量具体确定步骤如下
第一步,按照基本经济进货批量模型确定经济进货批量;
第二步,计算按经济进货批量进货进的存货相关总成本;
第三步,计算按给予数量折扣的进货批量进货时的存货相关总成本;
如果给与数量折扣的进货批量是一个范围,如进货数量在1000~1999千克之间可享受2%的价格优惠,此时按给与数量折扣的最低进货批量,即按1000千克计算存货相关总成本。
第四步,比较不同进货批量的存货相关总成本,最低存货相关总成本对应的进货批量,就是实行数量折扣的最佳经济进货批量。
3.允许缺货时的经济进货批量模型
允许缺货的情况下,企业对经济进货批量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变动性进货费用与变动性储存成本,而且还必须对可能的缺货成本加以考虑,即能够使三项成本总和最低的批量便是经济进货批量。这样企业的年度存货成本就表示为三种成本之和,即:
年存货成本=订货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
设缺货量为S,单位缺货成本为R,则:
(三)再订货点、订货提前期和保险储备
1.再订货点
再订货点,即发出订货指令时尚存的原料数量。其计算公式为:
再订货点=原材料使用率×原材料的在途时间(不考虑保险储备的再订货点)
式中,原材料使用率是指每天消耗的原材料数量,是年需要量与生产周期的比值。
3.保险储备
保险储备,即为防止耗用量突然增加或交货延期等意外情况而进行的储备。
【方法一】公式法
【注意】保险储备的存在不会影响经济进货批量的计算,但会影响再订货点的确定。
再订货点=保险储备+原材料使用率×原材料的在途时间
五、及时生产的存货系统
(一)及时生产的存货系统的基本原理
只有在使用之前才从供应商处进货,从而将原材料或配件的库存数量减少到最小;只有在出现需求或接到订单时才开始生产,从而避免产成品的库存。及时生产的存货系统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的需要与材料物资的供应之间实现同步,使物资传送与作业加工速度处于同一节拍,最终将存货降低到最小限度,甚至零库存。
(二)及时生产的存货系统的优缺点
1.及时生产的存货系统的优点
(1)降低库存成本;
(2)减少从订货到交货的加工等待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3)降低废品率、再加工和担保成本。
2.及时生产的存货系统的缺点
(1)加大经营风险:一旦供应链破坏,或企业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根据客户需求调整生产,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将会受到影响,经营风险加大;
(2)丧失机会收益:为了保证能够按合同约定频繁小量配送,供应商可能要求额外加价,企业因此丧失从其他供应商那里获得更低价格的机会收益。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