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27日,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作了《关于200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的审计工作报告》。与往年的报告相比,此次报告谈存在的共性问题多了,点单位名字少了;评价审计对象多了,典型案例少了。
2006年9月24日,在央视经济频道对话栏目中,当谈及审计风暴为什么“越刮越小”时,李金华审计长明确表示不同意风暴式的审计结果公告,并开诚布公地说道:“审计是一种制度,它一年到头都要进行的,因此我希望审计是和风细雨的、风调雨顺的。”
《关于200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的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长的感言,都表明了我国对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朝着正常化、公开化的方向发展。
一、政府审计缘何和风细雨
政府审计走到今日,屡审屡犯,屡犯屡审,“审计风暴”年年刮起,可公共财政漏洞年年依旧,这是审计遇到的最大难题。有专家认为,“审计风暴”之后应该问责。然而,中国政府审计的制度安排,使得审计结果问责的实施困难重重。
这些都迫使我国的政府审计人员不得不思考:是揭露问题、发现制度漏洞重要,还是点名道姓地“揭人长短”重要;是吹毛求疵地检查批评人,还是帮助政府部门改进工作;是“风暴式”的审计有效,还是“风调雨顺式”的,步入常态的审计有效。
点名既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帮助解决问题,那么,为什么不换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况且,“点名”为什么一定要是“风暴”,而不可以通过正常化、制度化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对外发布,以形成更大的影响和公众效应。用李金华审计长的话来说:“热带风暴都要带来灾难,风暴不一定是好事啊。”
二、我国政府审计的新特点
在审计长1.5万余字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有近半篇幅用于揭露问题、提出建议。《关于200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的审计工作报告》的发布以及针对此次审计工作报告的讨论,可以体现出我国政府审计的新特点:
1、“点面结合”反映问题。审计工作报告在谈到具体问题的时候,一般都会同时介绍相关领域的总体情况,把审计事项放在整个中央预算执行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把发现的问题放在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总体情况下进行审视。报告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反映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每个审计项目都注重反映审计抽查单位的覆盖面、审计的资金量及其占被审计项目资金总量的比重以及审计发现问题占审计资金量的比重等。
2、“一分为二”评价审计对象。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对各部门单位的整改情况反映得比较充分,报告特别列举了今年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位“边审边改”的情况,做出了“今年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的工作已初见成效”的判断。一方面肯定成绩,另一方面提出问题,目的是促进被审计单位更好地改进工作,最大地发挥审计的功效。
3、“重点向制度建设倾斜”。整肃政府财经秩序,最终还得依赖完善的财经制度,“揭露制度漏洞”是一种更理性、更触及本质的审计。2005年的审计工作报告中虽然“不点名”,但同时反映了我国审计公告的一个方向,即针对问题揭露更深层次的制度问题,审计公告的作用不是“揭丑”,而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通过完善的结果公告制“点名”。从2003年开始,在审计工作报告点名的同时,审计署也在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把被审计单位发现的主要问题,通过审计结果公告方式逐步向社会发布,到目前为止,这个审计结果报告制度已经比较完善、比较健全,审计署试图把审计工作报告逐步过渡到常态,并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转移,把问题分批分期地向社会进行公告,而不是在年度报告的时候,集中统一地对外报告。
三、对内部审计的启示
多年来,人们一直沿着两个平行的线路看待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学界和实务界似乎已经达成的共识是:因为审计主体不同,因而,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在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职能、审计范畴及审计有效性要求方面均有所不同。政府审计目标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的内容围绕着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而展开;而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帮助组织增加价值,审计的内容围绕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而展开。但透过审计工作报告的变化,我们欣喜地看到: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这两条平行线有相交的趋势,其交点就在于审计目标的趋同性。在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的目标框架下,现在的政府审计已经开始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不是就事论事停留在查错纠弊方面。就这一点而言,我们更加确定现在的内部审计定位不仅符合审计实践需求,也有良好的审计理论支撑,政府审计的点滴变化,旁证了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定位是合适的。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