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岗前职业道德教育
岗前职业道德教育是指对将要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进行的道德教育。包括会计专业学历教育及获取会计从业资格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的侧重点应放在职业观念、职业情感及职业规范等方面。
1.会计学历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我国大专院校是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基地,其会计类专业就读的学生,是会计队伍的预备人员,他们当中大部分将走入会计队伍,从事会计工作。在会计学历教育的阶段是他们的会计职业情感、道德观念和是非善恶判断标准初步形成的时期,所以会计专业类大专院校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会计人员岗前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0万名左右的大中专毕业生进入会计队伍的行列。为保证进入到会计队伍的新鲜血液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从会计学历教育抓起。
2.获取会计从业资格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在我国,根据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从事会计工作必须持证上岗。对于要从事会计工作的从业人员来说,必须通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为了使希望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在进入会计岗位时具备一定的会计职业道德,财政部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中增加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我国注册会计师资格《审计》科目的考试中,也加入了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和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内容。这就是说从事会计工作,就要接受必要的会计职业道德教断提高,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二)岗位职业道德教育
1.形势教育。教育的重点是要贯彻“以德治国”重要思想和“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全面、系统地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政治水平和思想道德意识。
2.品德教育。教育的重点是引导会计人员自觉地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指导和约束自身的行为,提高职业道德自律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稳定的道德品行。
3.法制教育。教育的重点是引导会计人员熟悉并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会计法律法规政策,学会运用法律的手段处理会计事务。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