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与法规: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准则
来源:优易学  2011-10-15 12:02:09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建筑书店
 土地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准则:

  1.生产性准则。生产性准则主要是指保持和加强土地的生产和服务功能。土地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为人类提供衣食住行的产品。无论是作为生态系统的土地,还是作为劳动对象的土地,土地利用的根本目标就是利用土地进行各类生产。
  2.保护性准则。保护性准则要求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广义的土地资源包括大气、植物、动物、土壤等资源。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应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适宜的开发,资源的保护性一方面包括在代内对开发利用的资源采取经济、社会、行政、法律等措施使土地资源保持良性发展。来源于考试大。另一方面,资源的保护性是指土地资源所谓分配实现代际公平,如果后代享有比当代更多的资源,或至少不能少于当代享有的资源,则实现了土地的持续利用。土地持续利用以耕地资源、土壤和水质的保护为重点。如农业用地的目标是保护耕地资源,工矿用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矿产资源的持续开采。
  3.社会可接受性准则。社会可接受性是指某种土地利用方式能否被社会所接受,如果不能被接受,则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必然是失败的。影响社会接受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如政策法规、政策保障、个体接受能力、团体的接受能力等,这些因素难以度量使得社会接受能力的直接度量比较困难,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收益分配的代内公平性和资源利用的代际公平性。如果土地收益的分配与占有人群之间的关系呈现正态分布,那么该土地利用方式具有收益分配代内相对公平性;如果少数人占有大量的土地收益,这样的土地收益分配是不公平的,如果过度开发或不合理的利用而损害了后代利用同一资源和环境的权利,那么这样的方式也是不公平的。
  4.安全性准则。安全性准则也称稳定性准则,主要在于减少生产的风险程度,保障稳定生产。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动,土地生产难免会出现波动,持续利用的土地应该是在一定的时间尺度上使生产力的波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出现大的波动的土地必然是不稳定的。
  5.经济可行性准则。经济可行性要求土地可持续利用并具有经济活力。人们利用土地的目的在于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所以,如果某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当地是可行的,那么这种土地利用方式一定有经济效益,其收益必须大于投资成本,否则肯定不能存在下去。土地持续利用需要考虑的经济含义是综合效益,是土地经济产出和外部经济性的综合,并非土地产品的价值。如果某种土地利用方式,如乡村土地城镇化,具有绝对的经济效益,但带来生态和社会的外部不经济性大于单纯的经济收益,则这样的土地利用方式依然是不可持续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土地持续利用要求投人产出比大于1。相对于一定投入,产出越大说明土地利用给予人类的回报越高。

责任编辑:sealion1986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