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健康心理学与变态心理学》复习重点解析
来源:优易学  2011-9-7 12:27:31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单元 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心理健康的不同理解(领会)
  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十条标准:(识记)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识记)
  心理健康从四个方面理解: 

  ①人的心理既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的协调。
  ②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
  ③不断发展健全人格。
  ④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第二单元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十标准(识记)
  二、心理健康三标准论(识记)
  三、心理健康七标准
  心理健康水平与智力水平的关系(领会)
  第三单元 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
  一、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应用)
  (一)遗传因素、教育因素、认知因素并重原则
  (二)人与环境协调原则
  (三)身心统一原则
  (四)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原则
  (五)知、情行相对平衡的原则
  二、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应用)
  (一)生理方面的途径
  (二)心理方面的途径
  (三)社会方面的途径
  第二节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与原则
  第一单元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
  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领会)(应用)
  ①统计学角度
  ②人类学角度
  ③社会学角度
  ④精神医学角度
  ⑤认知心理学角度
  第二单元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
  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领会)(应用)
  ①医学标准
  ②统计学标准
  ③内省经验标准
  ④社会适应标准
  第三单元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
  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识记)
  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②心理活动内在一致性原则
  ③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四单元 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
  一、心理健康的状态(领会、应用)
  从静态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从发展角度看,心理健康则是围绕着健康常摸,在一定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过程,所以,又可以说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动态平衡状态,是在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同理,在这两者相互作用过程中,这种动态平衡状态被打破,即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也可随时发生。  心理健康的主体,也是心理健康状态的体现者,具有生物、精神和社会属性,是这三种属性的辨证统一体,所以,人对生存环境中,生物、精神和社会性的压力或刺激可以产生“共鸣”,这一特性,可以用物理学中的共振原理,做为比拟。
  在通常情况下,心理平衡状态的破坏不超越人自身固有的自我平衡能力范围,这时,心理健康状态可以不被破坏,然而一旦超越了自我平衡能力的范围,人的心态就会出现问题和紊乱,这时我们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被破坏了。
  二、临床相、诊断
  第三节心理障碍
  第一单元 常见心理障碍的主要症状
  一、认知障碍(领会、应用)
  (一)感知觉障碍
  感觉过敏(识记)、错觉(识记)、幻觉(识记)
  (二)思维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思维贫乏(识记)、思维迟缓(识记)、强制性思维(识记)
  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识记)、超价观念(识记)、强迫观念(识记)
  (三)记忆障碍(领会)
  记忆减退、错构、虚构
  (四)注意障碍(领会)
  1、注意增强 
  2、注意涣散 
  3、注意减退 
  4、注意转移 
  5、注意衰退
  (五)智能障碍(领会、应用)
  二、情绪情感障碍(领会、应用)
  (一)情感淡漠
  (二)情绪低落
  (三)焦虑
  (四)情感脆弱
  三、意向行为障碍(领会、应用)
  1、意向缺乏
  2、意向增强
  3、意向倒错
  4、强迫意向
  5、强迫动作
  四、自知力障碍(领会、应用)
  第二单元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证实)
  一、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精神病性障碍属精神病学的研究对象,心理问题(mentaltrouble)与心理障碍(Psycho-disturbance),是非精神病性的,是指人们在承受压力(Stress)的当时和过后,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所产生的效应,即应激或应激后效(Stresstraumatic,Stressposttraumatic);这种效应可使人的心理和行为偏离常轨,但又不产生精神病性症状;由于压力强度不同和个人心理健康水平不同,这种效应的严重程度也不同。依效应的强度可将临床相分为三大类: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边缘状态。  
  心理问题(识记、领会、应用)
  心理问题是指,在时间性质方面有近期发生而不太可能持久的特点。问题的内容尚未泛化而只局限在引发事件本身;其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并没有严重影响思维逻辑性,如婚姻家庭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等。
  心理障碍(识记、领会、应用)
  心理障碍是指其反应强度剧烈并严重影响思维逻缉,初始反应强烈,如在暴怒情况下,出现强烈的非理性行为冲动毁物;心理行为异常持续的时间较长(一个月以上)、长期难以克服的心理负担;内容充分泛化,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由于长期的精神折磨,有时伴有躯体化症状或人格上的问题,如心理生理障碍、退缩与攻击。
  边缘状态(识记、领会、应用)
  边缘状态是指这样一组临床相,既无法纳入精神病学(含神经症)诊断标准,又超越了临床心理学诊断范围,只有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会诊,方可确定是使用心理学治疗方案,抑或使用精神病学治疗方案。
  二、常见心理障碍的临床疾病分类
  (一)神经症性障碍(领会、应用)
  神经症(neurosis),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它们没有精神病性障碍,主要可表现为烦恼、紧张、焦虑、恐惧、强迫症状、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等,病前多有一定的素质和人格基础,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其症状无肯定的器质性病变基础。依其主要临床表现,又可区分为若干类型。
  1、恐怖症(应用)
  恐怖症又称恐怖性焦虑障碍,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
  恐怖症主要分为3种类型:
  (1)场所恐怖
  (2)社交恐怖
  (3)特定恐怖
  2、焦虑症(领会、应用)
  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主要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
  3、强迫性障碍(领会、应用)
  强迫性障碍是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组心理障碍,简称“强迫症”。强迫症状的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二者的尖锐冲突使患者焦虑和痛苦,患者体验到,观念或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他的意愿,遂极力抵抗和排斥,但无法控制,患者认识到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但无法摆脱。
  临床上根据其表现,大体可将强迫症划分为强迫思想及强迫行为两类。
  4、躯体形式障碍(领会、应用)
  躯体形式障碍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的再三保证。患者有时有某种躯体障碍,但并不能解释其症状的性质和程度,不能解释患者的痛苦与先占观念。
  列入这类障碍者,包括躯体化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和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等。
  5 神经衰弱的主要临床相是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心情紧张、烦恼和易激惹等情绪症状,以及肌肉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
  神经哀弱的临床表现主要为:①精神疲乏,注意力难集中,效率减低等衰弱症状;②回忆及联想增多且控制不住,对声、光敏感的兴奋症状;③易烦恼、易激惹的情绪症状;④紧张性疼痛;⑤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神经衰弱(领会、应用)。
  (二)人格障碍(领会、应用)
  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患者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患者虽然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少数患者在成年后程度上可有改善。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
  临床常见的人格障碍有1.偏执性人格障碍
  2.分裂样人格障碍
  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4.冲动性人格障碍
  5.表演性人格障碍
  6.强迫性人格障碍
  7.其他类型如依赖性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等。
  第三节心理卫生的基本问题
  第一单元心理卫生的概述
  一、心理卫生的概念(识记)
  消极的心理卫生是指预防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发生;积极的心理卫生是指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提高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生活质量。
  心理卫生的本意是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实际应用有三个含义:心理卫生学、心理卫生工作、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卫生的狭义是指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广义而言是指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提高人类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和改造能力,可以实现三级预防功能。
  初级预防是指旨在消除或减少病因或致病因素,以防止或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二级预防的目标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完全缓解与良好的愈后,防止复发;三级预防的功能是做好精神残疾者的康复安排,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尽可能地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把精神残疾的预防和康复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到初级卫生保健系统中去。
  二、心理卫生运动的起源
  1930年5月5日,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华盛顿召开,有3042人代表53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了会议,中国也有代表参加,盛极一时。同时产生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标志着心理卫生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三、心理卫生工作的特点(识记)
  ①对象涉及全民
  ②内容涵盖广泛
  ③范围波及全社会
  ④途径可以多样
  ⑤效果隐蔽长远
  第二单元儿童期的心理卫生
  儿童心理卫生是指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及其特征,在先天基础、教育、环境诸因素的作用下,通过教育和训练以及包括医疗在内的众多措施,培养儿童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个性以及较强的适应能力。
  一、胎儿期心理卫生
  二、婴儿期心理卫生(领会)
  三、童年期心理卫生(领会)
  第三单元 青少年期的心理卫生
  青少年心理卫生的几个重要方面(领会、应用)
  一、青少年的性心理卫生
  二、青少年的自我意识
  三、青少年的情绪心理卫生
  四、青少年的矛盾心理
  第四单元 中老年的心理卫生
  一、中年期心理卫生(中年人的人生现实-多角色)
  如何成功地担当各种角色,是中年人社会适应的重要问题。
  (一)中年人的社会责任和个人心理卫生(领会)
  (二)中年人的家庭心理卫生(领会)
  二、更年期心理卫生(领会)三、老年期心理卫生(领会)
  第四节躯体疾患和残疾人的心理卫生
  第一单元 残疾人的心理卫生
  一、残疾人分类及一般定义
  残疾人(识记):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语言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二、残疾人的心理特点(领会):
  (一)残疾人的认知特点
  (二)残疾人的情感特点
  (三)人格特点
  三、残疾人心里卫生的实施(领会、应用)
  (一)克服自卑感
  (二)进行功能训练,保护补偿器官
  (三)进行一体化教学,鼓励残疾人回归社会
  (四)引导残疾人接受现实,鼓励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
  (五)提高社会认识,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
  第二单元躯体疾患心理卫生
  一、躯体疾患者的心理特点(识记):
  二、患者住院对患者的影响(领会)
  三、就医行为心理卫生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