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考纲要点:第三章行为动力
来源:优易学  2011-10-27 11:35:17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心理学基础考纲要点】
  第三章行为动力
  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的功能:人类行为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成长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的含义: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动机的基本功能:1.激活功能,动机能激发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2.引导功能,动机是针对一定目标(或诱因)的,是受目标引导的。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的分类:1.生理性动机:饥饿、渴、性、睡眠、2.社会性动机:又叫继发性动机:兴趣、权利动机、交往动机。
  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P67
  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动机对人的行为效果或工作效率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另一是取决于个体行为的质量。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的具体含义: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这一规律早在1908年被耶基斯与多德森通过实验证实了。
  强化动机理论:强化,理论认为凡是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境均可称为强化。所以联结主义试图用强化来说明行为的引起与增强。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行为倾向之所以发生,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当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强化,就可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总之,强化动机理论是联结派的动机理论,因此,过分强调引起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人的学习行为自觉性与主动性,因而这一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的概念是在默瑞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将其发展成了成就动机理论。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其关系可以用公式: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动机水平是一个人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倾向;期望是某人对某一课题是否成功的主管概率;诱因是成功时得到的满足感。在此基础上,阿特金森又进一步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谈的倾向性。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降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

  归因理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对行为的归因有两种,一种是环境归因,即将行为原因归为环境,如将行为的原因归为他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等都是环境归因。海德认为,如果把行为原因归为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另一种是个人归因,即将行为的影响归于个人,如将行为的原因归为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的影响。海德认为。如果把行为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在吸收海德和罗特理论的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有三: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习得性无助感的含义及其表现: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就会有碍于人格成长,比如惯于逃避失败的学生,他们对应困难缺乏信心,将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而将成功则归因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期以来,成为应付学业的一种习惯,就会演变成一种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有三方面的表现:1.动机降低。2.认知出现障碍。3.情绪失调。
  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自我效能感理论已经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行为出现的原因不是随后出现的强化,而是人在认知之后产生的期待。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一是个体的归因方式。1.个体成败的经验。个体成败的经验也有两类:一类是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2.个体的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是可以通过训练而提高的。
  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见大纲补充说明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见大纲补充说明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