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美国电子商务引发网络应用热潮
来源:优易学  2011-8-27 13:46:49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目前提供网络分析服务的公司还有Wehsidestory、WebTrends、ClickTracks、Omniture等。
  网络图书市场日益红火
  现在亚马逊、微软、雅虎和Google等网络巨头纷纷推出网上图书服务。Google率先推出纽约市图书馆和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密西根大学、牛津大学图书馆的无版权藏书扫描网站,免费供人上网阅读。
  同时美国网上图书服务也包括有偿服务,有偿网上图书的支付模式可以让读者支付几美分,购买图书的单页或部分章节,还可以让读者付出约十分之一的书价,购得该书的永久阅读权,以上两种方式均支持下载。网上图书的出租或订书购买都是在图书搜索引擎指引下进行,操作非常方便快捷,因此网上图书业务很受人们的青睐。
  下一代因特网的部署
  由于现在的因特网是IPv4,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壮大,IP地址已明显不够使用,所以早在1996年10月,美国政府就宣布启动“下一代互联网NGI”研究计划,其核心是互联网协议和路由器。美国政府决定2008年6月就要让因特网具有IPv6功能,计划在2008年底前,将全面采用下一代因特网,即IPv6。
  对于因特网而言,升级到IPv6主要的挑战是如何将新协议整合到原有的网络设备中,与MPLS搭配使用的路由器及操作系统很容易升级为一个IPv4/IPv6双堆叠环境(dual-stackenvironment),但如果不能架设双堆叠环境,就需要网关(gateway)来完成IPv6及IPv4的相互传译。
  最近朗讯公司与环球电信公司(GlobalCrossing)宣布,将进行最新的IPv6系统的全球部署行动,环球电信公司已经着手对MPLS 系统进行全面升级用以支持IPv6。近日Verizon公司也宣布,将在公司全球的公共IP网络中部署IPv6,部署工作预计在2008年左右完成。 VerizonBusiness在公共IP网络上部署IPv6的第一阶段工作是在2004年开始,将在2008年完成北美地区的部署工作,并且在2008年底到2009年部署亚太和欧洲地区,公司将会共同运营IPv6和IPv4的同时,在网络接入点上部署了IPv6。
  差距有待缩小
  若深入到美国社会,就会深切感到美国因特网的发达与普及,同时体会到我国因特网虽然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较美国相比,差距依然存在。
  中国的宽带布网普及率也不及美国。市场调研公司Parks Associates称,到2007年底,有超过6千万个美国家庭通过宽带连接互联网,这约占美国家庭数量的55%。而在2006年底,只有5千万个美国家庭用上了宽带,发展势头逼人。而据市场调研公司Dittberner Associates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固话宽带用户数达到7160万户,同比增长28%,从而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固话宽带用户市场。与此同时,美国固话宽带用户数达到7020万户,同比增长12%。中美两国宽带用户发展速度相比,显然中国的脚步更快。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人口基数远远大于美国,在宽带普及率方面却低于美国,这就说明,在互联网发展的道路上,美国显然已经进入发达国家的快车道,而中国则仍然需要成长中求发展。
  可以看到,我国互联网发展方向主要以娱乐为主,其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光靠这些娱乐性的网上应用并不足以让互联网成为社会的核心基础设施,倡导互联网的商业价值,挖掘潜在商业运作模式应该成为主攻方向。但目前,娱乐性应用和商业应用在互联网的布局占比依然悬殊。
  互联网的美国应用
  美国的教育、商务、政府等方面的内容在互联网应用很多,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其运作模式以求发展,从下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发动机。
  美国互联网用户上网动机更倾向上传东西,而中国则多是下载。美国随着网络普及,上网族群对网络世界愈来愈熟悉,已渐渐舍弃AOL.com、Yahoo.com等门户网站,转而根据想要搜寻的内容直接造访特定网站,而网站为适应这一趋势,也对功能进行了细分。
  美国因特网应用是建立在国家基础设施数字化的基础上。现在我国网络搜索也出现了一些表现优异的搜索网站,以百度为代表,但我国数字化程度相对较好的领域还局限于科技文献搜索等方面,而和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数字化有待提高的领域,其表现就很难令人满意。如在北京上网去查找北京地区的邮票市场、风筝市场等信息,那就很难找到。在首都北京尚且如此,在外地就更可见一般了。
  因特网科技创新,美国给人印象深刻。如社区网站突然壮大、VoIP、IPTV风起云涌、手机网站也层出不穷,这些都让人们领略到科技创新的魅力。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