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地说,电子商务就是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进行商务活动的总称,它是通过网络和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手段,使用先进的信息处理工具,利用电子技术,将买卖双方的商务信息、产品信息、销售信息、服务信息以及电子支付等商务活动,用相互认同的交易标准来实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网上进行买卖活动”。从这种观点出发去认识电子商务,对它在20世纪末的产生和发展就存在认识上的一种必然性。
一、电子商务的产生 在人类发明了电报和电话后,其经济活动中就存在了利用电子技术进行的部分商务活动。在商务活动中人们使用电话和电报来互通商务交易中的信息、传递交易中的凭证和文件及合同,但当时却没有人认为这就是电子商务。原因是,它未能成为经济活动中商务活动的主流,社会还没有形成电子商务交易的环境和条件。而只有在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构建了电子商务赖以存在的环境,并预示着未来商务活动的一种发展方向,人们才提出电子商务这个概念。因此,电子商务产生必然有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在商务活动中利用电子这种载体作为媒介来传递商务中的交易信息。
(2)开始形成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社会大环境。
(3)商务的交易方式将由于电子技术的使用而得以改变。
(4)越来越多的人采用或即将采用这种交易方式。
(5)全社会已经有一个电子商务交易的技术环境和平台。
(6) 未来的经济增长将会以电子商务为新的热点。
(7) 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得以加快。
20世纪80年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产生的 Internet 技术在全社会得以普及和推广使用,在 Internet 上的商务应用,对经济的全球化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也产生了电子商务,电子商务这个新的概念从此应运而生。
因此,没有 Internet 技术就没有电子商务运行的技术环境,没有经济全球化也就没有电子商务应用的市场经济支撑;没有20世纪60年代末EDI(电子数据交换)在经济活动中的成功应用,也就没有电子商务发展的效益前景;没有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也不可能有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电子商务的产生是技术、经济和知识交融在经济领域应用的结晶,也是商务活动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
1、电子商务的发展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短短10来年的时间里,电子商务的发展经历了3 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高速初始发展阶段。20世纪末,基于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的网络环境的出现,通过 Internet 从事商务活动,成为经济活动中的热点。基于对发展前景的美好预期,电子商务得到了长足发展。大量的风险投资涌入电子商务领域,不断有企业宣布拓展电子商务领域,新的电子商务网站不断大量涌现。根据著名咨询公司 CMP Research 在1998年初做的一项调查,大约有1/3 的美国企业宣称将会在一年内实施他们的电子商务;而在已经实施了电子商务的企业当中,64%期望能在一年内收回投资。据另一项调查显示, 美国1997年1月到6月间申请商业域名(.COM)的公司从17万多个增加到近42万个。到1997年底,这一数据又翻了一番。可见,电子商务的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
在当年电子商务的爆炸式发展中,资本市场的投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 IT 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美国股市连续上涨10年,创造了经济奇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网络概念股在美国股市受到青睐。网上图书销售商亚马逊 (Amazon.com)的营业收入从1996年的1580万美元猛增到1998年的4亿美元。面对 Internet 良好的应用前景,网络概念股节节走高。以高新技术类上市公司为主的美国 NASDAQ 股票市场,1996年初的指数点位还只有1000点,而2000年初该点位已经超过4000点。在财富效应的驱动下,各种资金蜂拥进入以网络为核心的IT领域,电子商务经历了其发展初期的爆炸式发展阶段。
(2)第二个阶段:调整蓄势阶段。2000年初,在投资者的疯狂追捧下,NASDAQ接近了5000点大关。然而就在这个时候,IT业经过1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积累的问题开始暴露,电子商务也未能例外。尽管一些电子商务网站的营业收入已经做得很大,但支出更大,一直不能实现赢利。此外,随着规模的扩大,物流、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开始突出,如何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成为问题。
从2000年中期开始,和整个IT业一道,电子商务开始了调整。股市泡沫开始破灭,NASDAQ 指数在一年的时间内就从5000点跌破至2000点以下。随着资金的撤离,许多依赖资本市场资金投入的网站陷入了困境,不少网站开始清盘倒闭。据不完全统计,超过1/3的网站销声匿迹了。电子商务经历了其发展过程中的寒冬。
(3)第三个阶段:复苏稳步发展阶段。2002年底至今,电子商务步入复苏和稳步发展阶段,经过电子商务发展“寒冬”的严峻考验,生存下来的电子商务网站开始懂得电子商务网站的经营必须要有务实的精神,就是首先要在经营上找到经济的赢利点,有了这些宝贵经验和经营实践,务实的经营理念使这些经营性的网站,一返长期亏损局面而出现了赢利。人们看到了希望,电子商务网站的经营实现了突破,开始出现了又一个春天。电子商务毕竟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短暂的调整改变不了其上升趋势。在惨烈的调整之后,从2002年底开始复苏,其标志是不断有电子商务企业开始宣布实现赢利。
据当时的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公布的《电子商务与发展报告》,到2002 年底,全球 Internet 用户人数已经达到6.55亿,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2002年网上商品和服务的销售额(B to C)已经达到2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0%。到2003年,这个数字增长到39亿美元。这篇报告指出,按照这样的增长率,到2006年,企业和个人购买的全部商品将有18%是在网上购买的。
目前,电子商务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势,如与政府的管理和采购行为相结合的电子政务服务,与个人手机通信相结合的移动商务模式,与娱乐和消遣相结合的网上游戏经营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的电子商务是在20世纪后期伴随着 Internet 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据《中国电子商务年鉴》2003版大事记记载:
1993年12月10日,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
1994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电子工业部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委员会(GIIC)共同组织“北京电子商务国际论坛”,电子商务的概念开始在中国传播;
1996年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以国务院第195 号令签发,同年3月14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电子出版物管理暂行规定》;
1997年在苏州召开了第一届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大会,4月招商银行开通了第一家网上银行,实现网上支付功能,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现代化支付工程 CNAPAS 试点工程正式开工,12月6日公安部发布《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33号令;
1998年3月6日中国第一笔网上交易成功,8月31日公安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共同颁布《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暂行规定》;
1999年1月4日信息产业部起草了《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框架》征求意见稿草案;
2000年9月国务院公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条例》、《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11月信息产业部颁布了《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2001年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全国银行卡会议上指出,从2001年起,中国将在3年内统一银行卡的业务规范、技术标准和品牌标准,在大中城市实行联网通用,2002 年底前,自动柜员机、销售终端机完成标准化改造,2003年底前非标准化银行卡完成更换工作。
为了使各商业银行的银行卡联网通用,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由80多家国内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制金融机构—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于2002年3月26日成立,总部设在上海。该公司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现代公司经营机制,建立和运营全国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实现银行卡全国范围内的联网通用,推动我国银行卡产业的迅速发展,实现“一卡在手,走遍神州”,乃至“走遍世界”的目标。
为了构建异地、跨行支付的平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在进行行内信息数据大集中的基础建设。
中国工商银行的数据大集中建设从1995年开始,有步骤、按计划地进行。到1998年前后,中国工商银行实现了业务数据以省为单位的“相对集中”。1999年9月1日确定的“9991工程”,决定将当时的省级数据中心进一步合并为北方中心(北京) 和南方中心(上海) 两大数据中心。该工程于2002 年10月全面竣工,北京数据中心挂接了北方21个省市分行的业务数据,上海数据中心挂接了南方17个省市分行的业务数据。2003年,中国工商银行又实施了南北数据中心2.5G带宽的备份工程。该次网络整改工程的目标,则是对上海数据中心进行加固和扩容,将全国38个省市分行全部挂接到上海数据中心。中国工商银行发行的银行卡在全国存取款不存在任何技术障碍。
从上述资料知道,中国的电子商务正处在高速发展和稳步推进的阶段,并且在法规和条例的建设上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电子商务经营性网站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据新浪网站提供的资料,在最火暴的2000年初,我国约有 B to C 购物网站1665家。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正式发布了《200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报告称,截至2003年12月31日,国内已有近60万个网站,比上年同期增长60.3%。
近两年,为了与全球电子商务的调整基本同步,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但是,在很多方面,我国的电子商务事业仍然在稳步前进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具体表现在:
(1)电子商务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旅游、票务、金融、房地产、职业介绍、网上教育、娱乐等网上服务业迅速发展。
(2)网上采购规模增加。政府导向推动了网上采购,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卫生部、原国家医药监督局等都做了大量工作。国家财政部还专门建立了中央政府的采购网络,31个省、市的政府都设立了自己的采购网络。生产企业的网上采购也迅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电子政务得到了迅猛发展,有高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势头,并促使国内网站的数量激增。2003年,各地的电子政务项目纷纷启动,国家对电子政务的投入也迅速增加。据统计,到2003年上半年,我国己有1万多个各级政府部门建立了网站,这些网站几乎无一例外地设有一些便民服务的政府信箱,提高了政府为民服务的形象和功能。
(3)网上金融不断扩张。1996年中国银行在国内设立了网站,成为国内第一家上网的银行。1998年3月,中国银行和世纪互联有限公司首次通过 Internet 实行资金划拨,成功地完成了银行在 Internet 上支付的第一笔业务。到2002年底,中国人民银行按照《网上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批准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7家中资银行和香港东亚银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恒生银行、渣打银行、花旗银行5家外资银行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目前这个数目还在不断地增加。2000底,中国中资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客户超过41万户,交易金额6500亿元;到 2002年6月客户数达到150万户,交易金额35000亿人民币,业务基本覆盖了全国主要的大中城市。同时,银行业又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银联和银证的工作正在不 断地发展和进行。而根据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的统计结果显示,2002年7月,我国证券公司网上委托交易量首次超过了整个交易量的10%。
(4)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开始完善。从2003年2月1日起,《广东省电子交易条例》正式在该省行政区域内实施,这是中国内地首部有实施意义上的地方电子商务法规。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电子签名法》。这部法律规定,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电子签名法》的通过,标志着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已正式诞生,这使电子商务的应用在法律上得到了保障。
(5)电子商务潜在的发展空间广阔。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1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1.11亿人,位居全球第二,联网计算机为4950万台,域名数为109万个,网站数为69.4万个。
根据报告的热点数据分析,我国网上购物大军达到2000万人,网上支付的比例增长至近半数,网上购物市场巨大,网上购物者半年内累计购物金额达到100亿元,半年内通过网络购买的手机在300万部以上。可见,1亿网民背后蕴涵着一个巨大的市场,能抓住网民需求的互联网商业应用,都可能产生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业内专家表示,和1亿多网民数量反映互联网用户规模、市场潜力相比,互联网域名地址数量、网站数量和带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互联网应用的发展水平。近两来来带宽用户、IP地址数量、CN域名数量的快速增长,反映了我国互联网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互联网基础资源的快速发展推动互联网应用向深度和广度迈进,而1亿网民的多元化互联网应用又引发了对基础资源的强大需求,二者相辅相成推动着中国互联网全面发展。基于1亿网民的新起点,迎接中国的将是在互联网上延伸出的多种市场机遇!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