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以极端的方式呼唤更为完美的教育
来源:优易学  2011-4-15 10:25:16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古人感慨,“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免费义务教育、高校扩招等等政策给了人“好(hǎo)读书”的感觉,但3月28日《重庆晚报》题为“重庆上万应届生放弃高考,读书无用论蔓延农村”的报道,却为“不好(hào)读书”做了个现代注脚。国人素有崇学、重教的传统。想当年,为了保证子女高考的环境安静,有家长上树赶鸟,有家长牵手封锁学校门前大马路。看如今,为何会有学生寒窗苦读十二载,高考之前却决然离去?

  诱因:

  就业的压力早已无处不在

  高校毕业生持续低迷的就业形势是酝酿形成读书“无用论”的诱因。从1999年开始,高校中的“毕业生分配办公室”更名为“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统包统分”变成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当僧少粥多时,即使不包分配高校毕业生仍可待价而沽。但高校扩招打破了毕业生待价而沽的美梦。世所罕见的快速扩招,使原拟于2010年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即高等教育入学率为15%)的目标早在2002年就提前完成了,如今高等教育入学率已超过23%。快速扩招的历史功绩目前尚不能全面判断,但它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已经清晰可见。当北京大学的才子陆步轩当街卖肉之余写了本《屠夫看世界》时,我们可能会觉得终于找到了嘲笑北大的由头;当北大毕业生武小锋2005年在家待业、串冰糖葫芦卖时,我们可能已经觉察到就业市场的春寒料峭;当近半年来一些高校的毕业生争着去“养猪”、争着当“居委会大妈”、争着报考交通协管员时,我们才发现,原来就业的压力早已无处不在。2008年全国有实际就业需求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00万。巨大的就业压力,甚至使得高校毕业生挤进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中“揾工”!与就业市场并不配套的扩招实践遭遇了这样的警告: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营养不良,但长期营养不良者即便暴富也不能猛然进补,因为消化不良比营养不良更可怕!

  祸首:

  “教育-就业”的时空错位

  过时的教育模式、尚未展现明显成效的教育改革是诱致读书“无用论”的罪魁祸首。当前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教育-就业”的时空错位:学校用昨天的教育模式来教育今天的学生,今天的许多学生抱着传统的就业幻想来接受教育,但随着世易时移,今天的毕业生再也不可能拥有“天之骄子”的神圣光环、统包统分的传统特权,他们必须在职业市场上接受双向选择,而今天的职业市场对于按照昨天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并不感兴趣。当许多高校仍然坚持“刻舟求剑”式的时空错位时,大型跨国公司的老总们却一再表达这样的观点:我们招聘了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之后,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培训的目的是,使他们忘记学校中所学的一切!

  时空错位、“刻舟求剑”式的教育具有什么特征?在教育目的上,它坚持“二元论偏见”,坚持“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古老梦想,强调“学而优则仕”的职业定向,报考公务员、获得“干部”身份是他们的梦想,自主创业只是万不得已的选择。在办学思想上,它重学轻术。这就导致我国学术型教育过重,应用型教育不足,在学科专业结构方面文科类专业比例过大,理工类专业相对不足,且比例尚待加大、质量亟待提升、职业针对性还需强化;在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类型分布方面,普通本科教育的扩招比例过大,高职高专教育比例尚待提高。

  根源:

  教育体系的“城市中心主义”特性

  另外,教育体系的“城市中心主义”特性是导致农村率先蔓延读书“无用论”的根源。“城市中心主义”教育体系的首要特征是,它为城市人口提供更多的就学机会。北京、上海等地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事实就是典型例证。北京大学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每百名农业户籍人口中仅0.7名大学生。“城市中心主义”教育体系的第二大特征是,它主要为城市的发展服务,农村是被遗忘的角落,“鲤鱼跳农门”是农村娃接受教育的唯一出路。当城市不愿意、不能够接收大量企图“跳农门”的农村娃时,当教育无益于农村娃在农村中谋生,甚至还会导致农村娃“教育致贫”时,农村娃当然会对“城市中心主义”教育说不。

  放弃高考,并非单纯的情绪化冲动。对于放弃者本人而言,谁也不必用同情的眼光打量他们,谁也无权说他们不懂事,也许放弃才是他们目前的最佳选择,尽管放弃可能会让他们过得更辛苦、更艰难。对于社会而言,他们的放弃恰是一种警示。它对于我国当前如何落实教育平等权,如何提升教育质量,如何评估教育的有效性,如何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如何调控高校扩招政策,都有着极大的预警价值。

  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蔓延其实并非彻底的反教育,也不是完全的反智主义。它只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呼唤那种合用的、与时俱进的、能促使个人生活更为完美的新教育。换个角度看,读书“无用论”的出现可能恰是教育涅磐的契机。它告诫教育,唯有浴火,方能重生;唯有重生的教育,才能使人们“好(hǎo)读书又好(hào)读书”。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