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辅导:数学也需“咬文嚼字”
来源:优易学  2011-11-22 15:07:28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一般认为,语文教学讲究“咬文嚼字”,仔细“推敲”。其实,数学教学同样需要“咬文嚼字”,特别是新教材,灵活多变,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咬”住关键字,加深理解,“嚼”出内涵,这对正确迅速掌握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1:“分配律”变成“交配律”
  在一次市级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授课四年级的“乘法分配律”。在总结时,他让学生说说收获。一学生举手说:“我学会了一种新的运算律叫乘法……”一时语塞,老师很有耐心,学生想了一会儿说:“是乘法交配律!”只听台上台下笑声一片。
  笑过以后,静下心来想一想,教师授课的每个环节都很到位,学生掌握情况也可以,为何一节课下来有学生连课题也没记住?原因是学生对“分配”的含义并不十分理解。请看教学回放:先教学例题,计算一套衣服的价钱,发现有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结果相等,可以写成等式,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再从情境图中模仿提问,列式计算,是否有相同的现象?思考:为何有相同结果?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结构特点;第三步,仔细观察,大胆猜想,交流各自的发现;第四步,小组合作举例验证猜想,揭示课题,板书“乘法分配律”;接下来通过完成各类练习,巩固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仔细分析,课题是教师揭示的,也没有让学生读一读,更没有让学生说一说对课题的理解,练习中看似正确率较高,其实较多是一种模仿,并没有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所以把“分配”说成“交配”也不足为奇了。我想,如果在揭示课题后,不急于完成练习,给学生一点时间,把“分配”两字好好“嚼一嚼”,交流各自的理解,同时,老师配以清晰的连线板书,不但能帮助学生(特别是中差学生)理解概念、掌握结构,还能锻炼学生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的能力,并且能使学生在以后运用乘法分配律时得心应手。
  案例2:品味“搭配”与“选配” 
  一次,我应邀参加学校四年级备课组的一课多上的研讨活动,内容是《找规律(搭配的规律)》,教者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新老师。课前,一位参与备课的老师问我:“搭配与选配的意思相同吗?”当时我也没多想,只是说:“应该有区别,选配比搭配多一层选择的意味。”听完课后,我们都有了答案。
  这位老师在教学中从头到尾用的词是“搭配”而非“选配”。教学时改编例题为:“小红春游,妈妈为她准备了2件上衣3条裙子,有几种搭配的方法?”让学生猜想时,学过方法的学生马上回答有6种,老师忙打断他,说:看来有许多种。于是揭示课题,布置学生同桌合作,通过操作填好记录表。其中,有遗漏、重复的,有找全但方法混乱的,个别小组方法有序正确。交流时,老师只是让学生观察几张表格,比较“随意搭配”和“有序搭配”两种方法的区别,老师再用实物演示一遍有序搭配的方法,但并未让学生再次练习一下。结果,在变式练习中,还有较多学生随意搭配,虽然答案正确,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评课时,我提出疑问:“书上为何用‘选配’而不是‘搭配’?用意何在?”有老师说:“许多优秀教案上都用的是‘搭配’,意思应该差不多。”于是我们一起仔细阅读教学指导用书上的教材分析和每课的教学提示与建议,一字一句理解,最后发现:教材上用“选配”这两字非常恰当,蕴含着有序搭配的方法:先“选”再“配”,即先选定一类中的一个,另一类的几个逐个与之搭配,观察有几种不同搭配方法;再选定另一个,逐个搭配,最后在计算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中,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一共有几种就是有2个3种或3个2种,可以用乘法来计算。本课的终极目标并不是运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找规律”关键在“找”字上,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操作,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理解有序搭配的方法,感悟不同的搭配方法,从中体会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掌握有序搭配的数学方法。通过对教材一字一句的研读分析,大家都感触很深,觉得每一遍读教材都会有新的感悟。在后面几次的教学中,我们抓住“选”和“配”这两个字,放手让学生多次操作实践,在理解中掌握方法,使学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效果明显不同。学生不但自主发现和掌握了有序搭配的规律,而且感觉很自信,好不得意,尽情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从上面这两个案例来看,“咬文嚼字”对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方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觉得古语所言“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同样适用于数学课堂。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