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教师心理问题的六种“冲突”
来源:优易学  2011-5-12 12:08:52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许多相对独立的特质,受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样而复杂的,但就其共同的方面来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 社会期望与常人属性的冲突 
  教师是接受社会委托以培养学生为己任的专职人员,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既代表社会对教师的敬仰与尊重,更表明了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与要求。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的观念下,在“教好每个学生”的社会期待下,教师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在多种努力仍然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状况下,教师就会产生焦虑、烦躁、自卑、逃避等消极情绪,甚至出现职业倦怠的诸多连锁反应。 
  教师本身也是一种普通的人,他们也存在个体的差异,他们也有各种需求。我们或许有理由要求教师有超常的业务与道德素质,但不可能要求他们是“神”,他们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教师,他们也有普通人的情绪和思想。如果对教师的社会期望与教师的普通人的属性发生冲突,则会产生心理问题。教师职业的神圣感既给予教师一定程度的荣誉感、自豪感,但同时又伴随着巨大的责任感和压力,这些都是教师过度焦虑、强迫症的直接诱因。  
  二、 劳动强度与自身价值的冲突  
  中小学教师既需要持续、精细、紧张的脑力劳动,也需要较高强度的体力支出。在现实中,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非常繁重,除了上课,他们还要备课、批改作业、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家访和从事科学研究等。教师的劳动性质决定了教师的工作不能以8小时来计算,多数教师的日工作时长都在10小时以上甚至更长,部分初中教师周课时量甚至多达18~20节。由于教育资源所限,班额超编现象普遍,有的教学班学生数甚至超过80人;名目繁多的检查、考评、验收也使教师穷于应付、疲于奔命;即使是节假日也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教师的“两假”早不名副其实;多数学校仍按“升学率”“优生率”来考核教师,决定评优晋级、奖金发放、岗位聘任;初三、高三年级把关教师的劳动强度更大,在周末还要进行培优补差工作。可见,中小学教师工作之繁重,几乎超过其所能忍受的限度,使得教师人困马乏,心力交瘁。“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许多中学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