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重点备考知识复习
来源:优易学  2011-3-30 2:57:16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
1、定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实质:
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②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3、态度的结构
①认知成分、②情感成分、③行为成分
(二)品德
1、定义: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实质:
①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3、心理结构:
①道德认识--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②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感
③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技能、习惯)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1、相同点:实质相同、结构一致
2、区别:
①范围不同:态度大;品德小。
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有五种水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品德是价值观念性格化时的稳定态度.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P156-161)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1、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 瑞士)
①10岁以前,他律道德
②10岁以后,自律道德
2、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 美国
三水平六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②自我意识增强
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P162-165)
(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依从 →认同 →内化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家庭的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个体其他因素)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P165-171)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P172-179)
一、概念: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心理健康标准(六条):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三、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①焦虑症、②抑郁症、③强迫症、④恐怖症、 ⑤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⑥性偏差、⑦进食障碍、⑧睡眠障碍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第二节 心理评估(P179-182)
一、定义: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资料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二、参考架构:健康模式、疾病模式
三、心理评估的意义
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四、常用方法:
1、心理测验
2、评估性会谈
技术: ①倾听、②鼓励、③询问、④反映、⑤澄清、⑥面质
3、其他方法 :观察法、自述法
三 心理辅导
一、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⑥小组辅导
2、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3、心理辅导目标
①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基本目标
②寻求发展--高级目标
二、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理性情绪辅导(艾里斯提出)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P188-194)
一、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1、概念: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2、意义:
①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
②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③指引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
1、认知目标(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2、情感目标(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3、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P193)
1、行为目标  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四、任务分析:是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第二节 组织教学过程
基本要素: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环境
一、教学事项: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加涅)
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二、教学方法
1、定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2、基本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参观法;实习作业
三、教学媒体
使教学遵循:经验的直接动作表征、经验的图像表征、经验的符号表征
四、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物理环境   课堂社会环境
第三节 选择教学策略
一、定义: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师生相互作用设计
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指导教学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一)发现教学
1、定义: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2、教学设计四原则(布鲁纳):
①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②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
③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④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二)情境教学
含义: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三)合作学习
1、定义:指学生们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2、设计实施五特征:
①分工合作、②密切配合、③各自尽力、④社会互动、⑤团体历程
四、个别化教学:
1、基本环节:①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  ②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③引入有序的和结构货摊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  ④容许学生以自己速度向前学
2、经典模式
①程序教学(创始:普莱西,贡献最大:斯金纳)、②计算机辅助教学、③掌握学习(布卢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责任编辑:虫虫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