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
2.A[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
3.C[解析]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主要是学生。
4.A[解析]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的常规管理。
5.C[解析]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教学工作,管理工作也很重要。
6.D[解析]班级文化是集体问题,教师和个别学生的亲密关系不包含在内。
13.A[解析]班级组织建构主要是为了教育,所以其首要原则是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14.D[解析]班级建设设计以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最为重要。
15.A[解析]学生只有通过交往才能认识同学,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
16.C[解析]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
17.A[解析]由我国班级当前存在的问题可知,采用最多的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
18.A[解析]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了解研究学生是他工作的中心环节。
19.A[解析]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
20.C[解析]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形成了正确地集体舆论。
二、多项选择题
1.ABC[解析]由班级管理的形成常识可知。
2.ABD[解析]班级目标是一定时期内班级所期望达到的境界,它的设计要依据国家、学校、班级群体三方面实际水平。
3.ABCE[解析]班级管理主要包括四种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和目标管理。
4.ABCD[解析]由班级管理原则可知。
5.ABDE[解析]一个班的学生群体还不能称为班集体。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是成员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并且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中存在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6.ABCD[解析]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树立。
7.ABCD[解析]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扮演多种角色。从班集体的建立到管理,都起到重要作用。
8.ACD[解析]集体性、自主性和针对性是班会的特点。
9.BCD[解析]学校规章制度的作用就是管理、控制和教育。
10.ABD[解析]班主任领导方式有三种即权威、民主和放任。
三、填空题
1.促进学生的发展 2.日常性的、阶段性的 3.基本单位 4.导生制 5.协调 6.平行影响7.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8.自我管理 9.生活准则 10.班会 11.主题 12.确定主题、精心准备 13.导演 14.书信联系、电话联系 15.主题班会
四、名词解释
1.“导生制”: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它是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儿童系统性开设科目,编制班级,实施同步教学;并且除教师之外,还配备“导。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
2.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3.班级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班级所期望达到的境界。
4.班级:学校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照一定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5.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五、简答题
1.(1)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2.(1)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有关班集体与学生管理的制度;
(2)学校根据教育目标、上级有关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度;
(3)班集体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
3.召开主题班会要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富有教育性、针对性的主题。
(2)选择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
(3)发动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4)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4.(1)良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如下:
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在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会得到大大的发展;
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可使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学生交往与合作,学会对环境的适应;
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2)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应做到:
①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
②学习规范,树立常规,建立良好开端。
③善于发觉学生的长处,多鼓励。
④班级问题及时解决。
⑤培养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5.(1)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包括记载学生各种情况的登记表、统计表和学生活动成果记录表等;
(2)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包括谈话、问卷、座谈等;
(3)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一)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有: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长期以来,班主任一直在从事着程式化的教育教学工作,工作是高强度的。他们最关心的是两件事:一是如何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确保班级的成绩在学校中的排名靠前或不落后。二是让学生听从老师,以维护教师的权威不受损害。老师必须实施班级控制,以确保班级的教与学不受干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班级管理无形中受到分数与教师权威的双重制约。班级管理成为教师实施个人专断管理的活动过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在班级中设置班干部,旨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民主作风,学会自治自理。然而在当今的中小学却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班级干部相对固定,学生把班干部标志只看成是荣誉的象征,关于“班干部”的观念,“荣誉”重于“责任”;只把班干部看成是“老师的助手”,忽视干部是“群众的代表”,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特殊化、多数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缺乏自主性是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对策: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传统的班级管理就是教师在班级中实施对人、事、物等因素的控制,它体现了教师对班级的预先期望及学生对教师的服从,纪律、秩序、控制、服从是传统班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中,班级活动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既是对象,又是目的。因此,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所以要从人主体性源泉出发去发掘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人的主动和谐的发展。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以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适当增加“小干部”岗位,适当进行“小干部”轮换;按照民主程序选举干部;使小干部从“教师的助手”变成“学生的代表”;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当干部引向当“合格的班级小主人”;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育活动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即把班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