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量化管理真的能管理好学生吗
来源:优易学  2011-12-22 12:28:15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不少学校为对学生加强日常行为管理,纷纷将企业的量化管理模式借鉴过来,以班为单位,对学生在校的各项活动如学习、纪律、出勤、生活、卫生等各方面的表现情况视好坏程度给予一定的分值,进行累计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班级评先和班主任评模、评优的主要依据。这种量化管理的方式,究竟能不能管理好学生? 
    在不少人看来,班级量化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它能在追求管理公平的同时,促进学生规范习惯的养成,能给学校管理注入活力:以班为单位,足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提高他们遵守校规校纪的自觉性;量化结果通过分数表现出来,孰好孰坏,一看了之、可触可摸,这远比空洞的、喋喋不休的说教更有约束力,也更能让学生遵照执行。 
    虽说,量化管理不失为一种创新的管理办法,在短期内会使各班在纪律、卫生甚至学习等方面有明显进步、提高,但作为管理者,我们在实施了一段时间之后,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学生不是成为听话的机器人,就是成为刀枪不入的叛逆者——由于过分关注量化管理的结果,他们整天围着分数转,满脑子都是数字,看到班级管理加分皆大欢喜,听到扣分就灰心丧气,更有甚者,为加分而去“制造”好事,为保持本班荣誉而故意破坏其他班的卫生等。透视这些负面现象,我们不难发现,量化管理实际上已经演变成分数的争夺战。学生逐渐变得淡漠,挖空心思地去寻找“猎物”,以便为本班“建功立业”。像这样的得分或减分就有悖于量化管理的初衷,甚至出现量化数据一大把、问题出现一大堆的尴尬局面。 
    学生不是企业员工,而是受教育的对象。学生习惯的养成、思想品德的培养、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是个十分微妙的过程。如果学校单纯依靠那些死板的评比标准、无情的考核数字对天真活泼的学生进行机械管理的话,无疑是走入了管理的误区。这样的管理既失去了自身的本义,也不能作为衡量教育效果的砝码。 
    教育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动态的过程,需要学校多个部门来共同完成,如果过多地依赖量化管理对学生进行教育,那么整个学校的管理肯定会变得僵硬、机械,毫无活力可言。其实,人性化的管理才符合教育的原则和要求。真正意义上的量化管理应是融人文与情感于一体的。学校在量化管理中,要树立一切活动在本质上都是为了人的思想,用教育化解矛盾,用信任促进成长。在量化管理过程中,还要将量化管理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关注学生发展变化中质的评价,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公平性和人文性。 
    总之,规范学生的行为需要教师的悉心教育和学生自身的不断完善,千万不要把量化管理当作“万灵丹”,它只是学校管理的辅助和补充,如完全套用量化管理的模式和手段,其结果很有可能会背离我们实行量化管理的初衷。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