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中等师范)全册复习材料(三)
来源:优易学  2011-9-8 11:16:08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三)学制变革与学校的大众化
  直到20世纪初以前,西欧各国都实行严格的双轨学制。随着义务教育的上延,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实施,双轨学制从小学开始向上逐步并轨。二战后,在许多国家,初中的两轨已经合并,传统的双轨学制事实上已经变成分支型学制了。这种并轨还在上移。随着普及教育的发展,双轨学制必然要逐步过渡,最终走向机会均等的单轨学制。从当前看,综合中学是双轨学制并轨的一种较为成功的形式,因而综合中学化就成了现代中学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在20世纪中期之后,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的要求就成为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一个主旋律,构成了现代学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新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机构如回归教育、终生教育、成人教育、函授教育、业余教育、远程教育、企业职工培训、老龄教育等,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在学制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新的学制形式具有开放性、大众性以及和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随着教育机会的逐步均等化,现代学制正由传统的封闭的精英模式向开放的大众模式过渡,现代学校正由职前准备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向终生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过渡。
  (四)我国现代学校及学制的产生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这一学制虽经正式颁布,但并未实行。1903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通常称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1905年8月,清政府下诏,停止科举,从此新式学校得以迅速发展。
  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这是在总结民国以来学校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本文国家学校教育体制基础上制定的,因而是一个较为成熟的现代学校系统,该学制首次规定了中小学的六三三制,并一直延续至今。
  1951年新中国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五)我国中小学在现行学制中的地位
  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纵向分为四个等级,横向分为若干的不同的类型。
  幼儿教育(幼儿园)。
  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
  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
  高等教育,指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
  二、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学校与企业相比,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设置目的不同。设置学校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企业以盈利为目的。(2)手段不同。学校的经费来源是多渠道的,其中主要部分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而且是无需偿还的。(3)与政府关系不同。由于学校的办学活涉及受教育权利问题,因此,在遵循教育规律、自主办学的同时,政府必须对其权能做出必要的限制。国家应根据社会整体利益的需要,加强对学校的宏观指导和管理。而企业则拥有自主经营权。(4)产出不同。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或者公共产品。这种服务或者产品是每个人全面发展身心,实现自我价值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因此教育服务或者产品不能以营利为直接目的,不能通过市场来实现其价值。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具体地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我国宪法和教育法在规定宗教信仰自由,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同时,禁止任何人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心健康、妨害教育制度的活动,这是保证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公益性的重要标志。(3)公益性还涉及了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公益性原则不仅体现在公立学校,同时也体现在私立学校中。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