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启示 以学前儿童认识时间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开展活动,主要有以下要求:
(一)注重事物发展的次序关系
注意时间的先后次序。像一日的生活,用一系列的图片表示 “吃早饭”“上课”“游戏”“午饭”和“午睡”哪个 在前?让学前儿童按照时间的先后来排队。
(二)注重时间的绵延性观念的训练
“吃饭”“睡觉”和“打针”等活动所用时间是不同的,这是时间的绵延性问题。可以要求儿童按照其所用时间的长短来排序。
(三)遵守时间守恒中的“等时性”和“共时性”原则
组织观察计时器和操作运动之间的关系。“等时性”指钟表指针的运动快慢是均匀的,其速度不取决于外部的运动。“我做完了一件事情与钟表指针所运转的过程是等时的”,即等时性。“共时性”指所有钟表指针的运动速度是一样的,它们告诉我们相同的时间。
组织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前儿童做某些事情或有节奏地敲击桌子,与钟表时针的运动作比较,或者快速或慢速敲击桌子与钟表指针作比较,以便理解“等时性”。为理解“共时性”,可以让儿童观察各种时钟的指针运动,不同地点报时等等。
(四)结合空间认识
使学前儿童理解时间不受速度的影响。教学中可以演示两个物体,根据其速度快慢或所经过距离的长短来判定其所用时间的多少。
(五)让学前儿童多次观察和认识 “时钟”与“日历”
使之从糊涂认识向清楚认识或正确的认识过渡。将分、时、日、周、月和年等时间单位让儿童多接触,反复理解,正确掌握时间概念。活动室放置一个钟表和挂一幅日历,每天都让孩子多次观察,不断地认识到时间的周期性、反复性,不可逆转性和流动性等特点。
(六)交谈和提问
交谈的内容,是结合日常生活,问儿童每天活动的内容,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明天准备做什么;昨天周末去哪里玩了。教师也可根据 “时间的过去和将来的对称性”让儿童练习时间的词汇,象教师说 “将来”——儿童说“过去”;“白天”—— “晚上”;“很快”——“很慢”等。
教师以年龄为线索向儿童提问各种问题。这里注意三点:一是比较辈份不同或身材大小不同的人的年龄的 “谁大谁小”;二是根据 “出生”来提问年龄谁大谁小;三是根据 “时间变化”后年龄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不断发展。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张瑶